国际金融网 > 保险 >

财险业风险减量服务成效初显有关方面正在研究出台风险减量管理评价体系

时间: 小采 保险

风险减量服务是财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提高社会抗风险能力、降低社会风险成本具有积极作用。

今年年初,原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财产保险业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重要意义,坚持回归保险本源,始终以服务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依法合规服务底线,统筹谋划,不断提升风险减量服务水平。

一年来,保险业风险减量服务任务完成得怎么样?《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各保险机构聚焦个人、企业、社会的风险减量需求,普遍以“保险+科技+服务”形式实现风险管理前置,无论是服务领域和手段,还是服务力度和效果都较以往有明显提升,在更有效地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的同时,也为自身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空间。

多领域降本增效成果初显

2023年,财险公司普遍将风险减量服务列为重点工作来抓,在从“事后理赔”变“事前预防”的保险观念驱动下,服务范围不断拓展,在车辆、农业、安全生产、企业财产和工程建筑等领域均实现风险减量服务落地。

进入三季度后,我国多地自然灾害损失有所上升,台风、暴雨、洪水等灾害对农险、企财险、农房保险等产品的赔付率和赔付金额都带来较大影响。各保险机构将降低自然灾害损失作为实现风险减量的主要“阵地”。一方面,加强防灾防损工作,在“防”字上做文章;另一方面,积极协助政府救援救灾,在“救”字上下功夫。

对于灾害应对,保险行业已经建立起一体化工作体系。灾前做好防范,协同政府部门,提升工程性防灾减灾手段,对政策决策者提出技术建议。灾中开展预警服务,丰富洪涝、降雨、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数据和客户风险感知数据。灾后开展理赔和恢复重建服务,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灾后责任认定,快速理赔,帮助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中国人保今年在抗击“杜苏芮”台风中,向客户推送风险提示903.7万条,对道路、涵洞、地下车库等1.27万处内涝风险点开展风险排查。从结果来看,与往年类似的台风灾害相比,有效地降低了灾害赔付。

风险减量服务的效果,还体现在投保企业生产风险的降低。《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宁波市是全国范围内最早在高危领域试点安全生产责任险的城市之一。人保财险宁波分公司通过创新安全生产责任险项目推广与风险减量服务模式相结合,截至2023年8月底,累计服务当地企业11843次、发现隐患22801处、消除隐患8071处,降低了工伤事故和火灾事故隐患,减少了企业经济损失,也节约了社保工伤赔付成本,社会效益显著。

风险减量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降低风险,也为财险公司自身降低了经营成本,长期利好行业高质量转型发展。大家财险相关业务负责人举例道,该公司营业货车风险减量项目已实现营业货车出险频度下降5至10个百分点,赔付率下降15至20个百分点。

中国人保董事长王廷科在半年报业绩发布会上表示,风险减量管理的目标就是大灾不一定有大损、大赔。台风和汛情发生后,市场预期今年公司的赔付率会大幅提高,综合成本率也会上升,实际情况是估损和赔付比预期乐观得多,这就是风险减量管理成果的体现。

创新科技手段给风险做“减法”

《意见》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技创新与风险减量服务紧密结合,不断提升风险减量服务水平。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财险公司的经营模式也在向加强服务转型。其中,风险减量服务表现尤为突出,财险业“保险+科技+服务”商业模式加速形成。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风险减量管理的意义就在于,利用更加专业和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主动介入被保险标的的风险管理而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实现社会风险总量的减少,为投保人和社会创造价值。科技手段在提升保险业务效率、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今年以来,财险业努力开展风险减量管理系统和专业工具研发,以“科技”丰富风险评估、风险勘查、风险预警、事故救援、风险管理培训等服务形式。

比如,在灾害评估和预警方面,保险公司提供的水浸预警设备、水位监测系统、实时台风损失评估系统有效帮助地方政府检测台风走向、低洼路段积水情况,为排水堵涝“抢占先机”,防止灾情的进一步扩散。在车险领域,营运货车往往会通过加装监控设备和车联网系统,降低驾驶员因视觉盲区和疲劳驾驶带来的风险,实现风险减量。在农险领域,越来越多的财险公司将人工智能、物联网、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引入风险减量和查勘理赔服务中,既提升了理赔效率又节约了人力成本。

此外,今年财险公司对风险减量服务的投入逐步加大,相关机制不断完善。据记者了解,部分财险公司已建立起风险减量服务考核机制。例如,国寿财险将推广安全生产风险减量服务的考核指标增加到其分公司2023年度绩效考核办法中,在服务数量、服务过程、服务成效等各方面都有考核要求,并加大了风险减量服务队伍专业能力建设上的投入。

抓住关键领域继续做深做实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对于如何扎实做好经济工作,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围绕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会议重点部署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九方面工作,而保险业继续深化风险减量成果,对这些任务的完成会大有助益。

事实上,风险减量不仅涉及财产风险领域,金融监管总局财险部主任李有祥认为,财险业还可以在科技保险、绿色保险、普惠保险、养老保险、数字保险这五个关键领域做深做实风险减量服务工作。

李有祥提到,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应用和绿色低碳转型各个流程的研究,深度参与技术研发、设备制造、使用运维等各环节,向科技和绿色产业提供更加丰富的风险减量服务方案;增强普惠和养老领域风险减量服务能力,除了要关注企业的安全生产,还要关心个人的风险管理,切实履行好保险业社会责任;坚持推动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构建风险减量服务新格局,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压缩时空距离,优化服务模式,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我国保险业风险减量服务的整体效能。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副会长王玉祥表示,近年来财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已经不同程度地开展了防灾减损的风险减量服务工作。风险减量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人才建设、信息化建设、科技应用、基础研究,特别是资金的投入。保险公司需要把科技和业务的连贯性抓好,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推动。

展望2024年,保险业正面临行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头部险企发挥风险减量服务的引领作用,能带动保险业进一步提升对经济社会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王廷科认为,完善风险减量服务新模式应坚持长期主义思维,可推动风险减量服务“标准化、数字化、专业化”,保险企业要降成本、提价值、优服务,真正成为专业化的风险减量服务提供者。

平安产险总经理史良洵表示,保险业应当着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与质量,对不断更新迭代的风险需求做到与时俱进、精准响应。在“保险增量、风险减量”的行动指导下,深度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和民生领域,持续拓展保险服务社会治理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风险减量服务水平。

记者注意到,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已于今年9月围绕《意见》发布实施方案,明确要探索开展风险减量管理评价体系研究。这意味着,未来风险减量管理及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和定性评价标准有望出台,行业风险减量管理评价工作机制会得到进一步完善。(戴梦希)

11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