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市场形势多家人身险公司调降万能险结算利率
2024年伊始,继2023年LPR两次调降、存款利率三次下调后,保险公司万能险结算利率也将迎来新一轮调降。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梳理万能险产品最新月度结算利率发现,多家人身险公司调降了万能险结算水平,特别是各家公司之前水平较高的一档结算利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同时,多家公司也在考虑2024年万能险结算利率调整方案。
对此,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下调万能险结算利率主要受市场利率下行影响。在资产端收益承压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利用负债成本市场化调整机制下调结算水平,可以防范利差损风险、缓解经营压力,也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留出空间;目前万能险负债增长较快、新增负债投资收益下降,客观上也要求公司下调万能险结算利率。
万能险结算利率将随市场波动
所谓万能险,是指在产品名称中包含“(万能型)”字样、可灵活缴纳保费、可调整保险保障水平,兼有保障和投资功能的保险产品。
万能险利率包含保底利率和结算利率。其中,保底利率会写进保险合同,不能变更,目前是不超过2%;结算利率则是保险公司根据万能账户的投资情况确定上月的实际利率,与保险公司投资收益有着强关联性,存在不确定性,但不会低于保证利率。
由于兼具保障和理财双重属性,并有最低保证利率,万能险也一度受到保险消费者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保险市场上共有上千款万能险产品。人身险公司一般都有多款万能险产品,且每款万能险结算水平不同。
近两年来,万能险的结算利率已出现走低趋势。记者梳理发现,2023年,很多人身险公司多次下调万能险结算利率。例如,某大型人身险公司一年内对30多款万能险结算利率进行下调。再如,2023年12月,某人身险公司一款万能型年金保险结算利率已经从年初的4.8%三次下调至4%。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披露2023年12月万能险结算利率的人身险公司的万能险产品中,结算利率达到4%或以上的占比已不足1/3。
新一轮调整也在筹划中。“2024年万能险产品的结算利率还将进一步调整,公司会根据账户的实际投资情况,平衡收益与结息水平,提升资产和负债的匹配度。如果投资收益好,结算利率也可能上升。”某大型人身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
另一位人身险公司总精算师则表示,本次各公司万能险结算利率下调是行业自主行为。最高结算水平下调幅度30-50bp,各公司的结算水平也存在一些差异。
受市场利率下行影响投资承压
万能险结算利率下调背后,是市场利率下行和险企投资收益承压。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陈辉表示,当前,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影响,市场利率下行,保险资金运用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其直接反应就是投资收益承压。
“保险业尤其是人身险业要特别关注可能产生的影响,一是对于存量业务可能产生的‘利差损’风险以及退保可能产生的现金流风险;二是对于新业务要重新评估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可以支撑的结算利率。在此背景下,万能险结算利率顺应市场形势、适当调整是正常现象。”陈辉分析。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整个市场的利率水平不止一次调降。LPR下调了两次,银行存款利率下调了三次。人身险方面,普通型寿险、分红险预定利率和万能险的最低保证利率都进行了调降。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总精算师侯晋认为,万能险结算利率也需要结合形势定期审视结算利率并适应性调整。
“万能保险的特征是在具有最低保证利率的情况下,也可以与客户分享更高收益。在当前市场利率环境下,对万能险结算利率有必要进行适当下调,这有利于万能保险资金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继续保持合理的收益目标、风险控制目标,符合市场变动的总体趋势。由此带来的长期可持续的资产负债管理有利于客户长期利益实现、公司和行业健康发展,是多方共赢。”侯晋说。
此外,即便万能险结算利率下调,保险产品仍存在较强吸引力。特别是在低利率环境下,保险保本优势依旧突出。光大银行金融市场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记者表示,近期定期存款利率调整后,由于存款类产品收益率普遍下行,部分稳健型投资者将目光转向收益率相对较高的保险产品,对保险业提振力度较大。
平衡各方利益、做好资产负债匹配
万能险的结算利率既关系到产品的吸引力和消费者利益,也关系到保险公司的利差。当前,如何平衡双方利益、做好资产负债匹配,是摆在人身险公司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对于购买万能险的消费者来说,应客观看待市场变化,平衡好风险和收益,从长期来看回报。”上述人身险公司总精算师指出,万能险结算利率下调,有利于人身险公司提升资产和负债的匹配度,维持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从而有利于保证客户长期利益。保险公司也应进一步引导消费者形成收益率波动预期。
同时,适时调整万能险结算利率,也为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留出了空间。“有了相对健全的资产端投资收益向负债成本的传导机制,才能让资产端做好自己的投资风险防范,下调对资产的投资回报要求,才可以切实履行行业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上述大型人身险公司负责人表示。
侯晋也表示,此次万能结算利率水平下降有助于保险资金更好发挥长期资金属性优势,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面向未来,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低利率环境下,保险业应立足“保险姓保”,坚持价值导向、风险平衡的长期经营风格和产品策略。负债端方面,持续加强保障型产品体系建设。同时需重视负债成本管理,让产品定价策略、分红结息与投资市场所能提供的现时收益以及未来趋势更加契合。资产端方面,基于负债特征和风险约束,坚定长期战略资产配置方向,并结合市场环境进行战术资产配置调整,控制风险、提升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