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网 > 保险 >

中小寿险公司健康发展面临挑战

时间: 小采 保险

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是人身险行业近几年工作的主题。在大型寿险公司凭借人力、资金等优势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同时,中小寿险公司则由于底子薄、实力弱,承受着更大的转型压力。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一些中小寿险公司由于经营管理能力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风险有所暴露,健康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报告》显示,2022年,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3.21万亿元,同比增长2.78%,增速较上年下降2.23个百分点。其中,普通寿险、分红寿险、万能保险、投资连结保险等业务保费收入分别为1.58万亿元、8610.09亿元、96亿元、3.6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6.93%、-13.49%、0.87%、-2.45%。人身险公司全年退保率2.71%,较上年上升0.39个百分点。

2022年,前五大人身险公司保费市场份额为50.04%,比上年下降1.36个百分点。受资本市场波动加大、准备金计提增加等因素影响,人身险公司2022年税前利润962.71亿元,同比下降38.68%;净利润1272.11亿元,同比下降20.89%。46家人身险公司出现亏损。

《报告》提出,我国寿险公司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总体运行稳健,但是部分中小寿险公司风险有所暴露,需进一步加强公司治理,提高监管有效性,推动中小寿险公司改革化险,实现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2年末,我国共有寿险公司75家,资产总额约23万亿元,占保险业总资产的84%。从单家资产规模看,超过1万亿元的寿险公司有5家,1000亿元至1万亿元的有25家,1000亿元以下的有45家。从注册地看,北京、上海、广东三地共有寿险公司50家,数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总资产占全国的89%。

2022年第四季度,54家寿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达到A类或B类,主要大型寿险公司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人保寿险等均为A类或B类,经营稳健。21家风险综合评级为C类或D类的寿险公司中,10家为中型寿险公司,9家为小型寿险公司。

《报告》认为,近年来,一些中小寿险公司由于经营管理能力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健康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一是公司治理失效,资金被违规占用。一些中小寿险公司“三会一层”履职不到位,公司治理内部制衡机制失效,导致保险资金被少数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违规占用,用于支持产业扩张、项目开发、偿还债务。

二是过于追求规模扩张。个别寿险公司以“高成本负债+高风险投资”的发展模式追求规模扩张,忽视风险管控能力建设,以高成本资金博取高风险收益,最终酿成风险。

三是在产品差异化和发展渠道等方面存在诸多挑战。一些中小寿险公司产品差异化较小,过度依赖短期激励、价格战等手段开展同质化竞争,难以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有的中小寿险公司销售渠道对外依赖较深,“话语权”偏弱,造成保险业务价值率下降,进一步压缩盈利空间。

对于如何促进中小寿险公司健康发展,《报告》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完善公司治理。压实机构主体责任,强化公司治理建设,有效发挥“三会一层”的制衡作用。在充分保障股东合法权益的同时,严格对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行为约束,督促股东依法依规行使权利、承担股东责任。强化投保人、保险保障基金等利益相关方对中小寿险公司的外部约束。

二是提高监管有效性。加强寿险公司股东股权监管,防止发生大股东操纵。对中小寿险公司业务规模异常扩张的,早发现、早预警、早纠正。对中小寿险公司资金运用端实施更严格的分级、分类、穿透监管。严厉打击违规行为,加大行政处罚力度,严肃查处风险背后的违纪违法违规行为。对寿险公司集中的地区,加强监管资源配备,提升监管能力。

三是推动寿险行业回归本源、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小寿险公司应立足长期可持续发展,专注细分市场,实现特色化经营,走差异化发展之路。要更加注重负债端管理,遵循寿险设计原理和定价规律,更多发展长期保障业务。(付秋实)

16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