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农业强国目标把握风险减量“五字诀”
段应元
现阶段,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在突发事件和重大灾害面前仍扮演着“被动赔付”的压力承载方,而非“主动防控”的风险管理者角色,亟待转变理念。要认识到风险减量是未来保险公司战略转型升级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把握好风险减量“五字诀”,这是打好农业保险助力农业强国攻坚战的重要前提。
念好“保”字诀
首先,多方合力,持续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建议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提升财政补贴力度,持续逐步扩大三大粮食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范围至非主产大省的产粮大县以及主产省非产粮大县的规模种植户,同步转向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继续扩大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覆盖面。
同时,保险机构应着力开展农业风险差异化分析和评估,积极研发新型产品,准确厘定产品费率,实现保险费率和保险责任的对等,整合推广“基础政策性保险+完全成本保险+特色农产品保险+商业险”的产品供给机制,提升农业风险保障水平,确保保险经营的“一致性”和“公平性”。保险机构可与政企联动,探索将更多的特色蔬菜、水果、肉、蛋、奶等民生产品纳入政府以奖代补保险覆盖范围,确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好、保足、保全”。
其次,探索推广“农业保险+”产业全链条保险服务模式。保险机构应从现代农业产业全链条体系的宏观角度上把握“保”字诀的落实,探索提供覆盖农业产业链全流程的保险服务,加大“农业保险+”一体化服务的供给力度,推动农业保险与银行、信贷、担保、期货(权)等金融工具的深度融合,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保险保障。
最后,重视发挥农业再保险、巨灾风险管理等市场化工具的作用。
抓好“防”字诀
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服务工作重心正逐步从灾后理赔向灾前防御调整,实现了从风险等量转移到风险减量服务的转型,形成了集风险识别评估、风险预警提示、科技监测追踪、灾情进展跟进、风险减量管理于一体的防灾减损模型。
保险主体应积极开发相关技术手段,协同相关部门通过积极发送灾害性天气预警短信、直升机药物喷洒作业、无人机飞防、人工防雹增雨、防灾防疫及病虫害物资发放、遥感灾情监测、防灾防损培训等多项服务举措,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程度,将风险前置,防患于未然。
灾中做好“应”字诀
在农业灾害期间,建立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对于挽救灾害损失、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农业保险可在以下五方面发力,协同政府部门做好应急响应和灾害救援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应急预案。保险公司通过制定农业重大灾害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各个单位和人员的职责分工、应急措施、资源调配和沟通协调机制等,定期广泛开展或参与相关应急演练,提升其应急响应和协同救灾能力。
二是畅通沟通机制。通过完善的快速报案、及时查勘、多方定损等应灾机制,使受灾各方关系主体联系更为紧密,确保各级政府、农资企业、行业主体、农户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调,应急机制运转更为高效。
三是加快灾情评估。灾害发生后,保险公司协同主管部门和专业人员对受灾地区进行专业灾害评估,评估农田受灾程度、农作物损失面积、养殖业受影响情况等,为后续补救行动提供准确的数据和科学依据。
四是建立紧急调配机制。根据灾情实况及灾后评估结果,农业保险公司应建立紧急调配应急救灾物资机制,组织专业队伍协助灾害救援,包括农田抢救、设施修复、病虫害防治、农产品抢收、农资转移等,同时合理调配物资、设备和人力资源,确保救援工作迅速展开。
五是农户安抚和心理疏导。应定期组织开展防灾减损知识讲座,提高农户应急意识和科学防灾技能,增强自救能力,同时重视农户安抚及心理疏导工作,帮助恢复生产信心。
灾后做好“减”字诀
为进一步发挥保险机制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保险机构应利用自身网络优势、灾后减损经验及专业风控技能,确保减灾工作落到实处,帮助农户尽快恢复农业生产生活。
提供紧急援助。通过准备救灾物资、启动大灾基金、募集救灾捐款等形式,对受灾严重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提供紧急救援,包括提供饲料、种苗、农资等,保障农户在灾后过渡期的基本生产需求。
提供技术指导。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多次复勘,为受灾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引导农户和养殖户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抗灾能力,降低经济损失。
协助灾后重建。集结人力协助被保险人修复农业受损设施、开展种植药物喷洒和养殖疫病消杀等工作,防止损失扩大或疫情蔓延。
用好“赔”字诀
为持续深化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保险机构应建立起一套合理的理赔规程应对重大灾害。风险事故发生后,应第一时间开辟绿色通道,简化理赔手续,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预赔与实赔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及时、准确、合理、便捷、快速理赔,为农户提供经济补偿,这也是每个保险人的责任和义务。
足额的农险赔偿有利于调动农户投保积极性,更大发挥保险杠杆作用,实现金融生态系统平衡稳定。保险主体应始终坚持“报行合一”,明确理赔标准,不断提升查勘、测产、定损、理算等环节的专业性和精准度,做好应赔尽赔,不惜赔、不滥赔,切实保障农户的根本利益。
科技赋能,精准理赔。近年来,农险行业通过反复探索和实践不断提升保险的科技支撑力度,致力精准理赔。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卫星遥感、气象联动、无人机、直升机、生物AI智能、远程查勘等现代技术手段,推进线上定损理赔,实现移动精细化作业和远程风险管控,也为地方农业生产防灾救灾保产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辅助风险评估和理赔工作,助力农业精算风险、精准减量,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此外,笔者认为,应正确看待“赔付不满意”问题。
在农业支持保护“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中,“保险”不同于“价格手段”和“直接补贴手段”,界限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如果将农业保险作为直接补贴手段看待,投保人会有“赔得不足、赔得不好”甚至“惜赔”等不满情绪。同时,全球范围内甚至发达国家农业保险的平均损失补偿水平也不能达到100%。
笔者建议,一是明确相关各方工作职责,划清边界。二是探索建立政府、监管、保险行业认可的农业第三方损失鉴定机制。三是建设推广农业信息共享平台,强化农险宣传。
(作者系黄河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