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社区定价需更“接地气”
苏向杲
近年来,险企投资的养老社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在险企加速布局之际,记者曾先后走访了北京、上海、武汉、天津、三亚等地的多个养老社区。
与记者曾见过的传统意义上的养老院相比,险企投资的养老社区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耳目一新”,这体现在诸多方面。
首先,保险公司通过收购医院,或与医院达成战略合作,在养老社区配置了较为优质的医疗资源。尤其是,一些养老社区采购了大量智能化医护设备。如,记者在中国人寿位于天津的养老社区看到,其采用的智能护理床,只要老人躺在上面,就可以监测睡眠质量、起夜次数、心律等指标。
其次,养老社区兼顾养老需求与社交需求,让养老不再是一座“孤岛”。在泰康人寿位于北京的养老社区,记者看到“老人合唱团”中的成员,个个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在国寿天津养老社区,部分“兴趣班”成员用刺绣绘制的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
第三,养老可以更像旅游。据多位险企养老社区运营人员介绍,只要获得入住资格后,客户即可选择在同一险企旗下的各地养老社区入住。如,既可在三亚过冬,也可以在沈阳避暑。入住后,养老社区不仅提供大量的生活、餐饮、娱乐、休闲服务,还提供医护服务。
优质的养老服务背后,是较高的入住门槛。目前,保险公司投资的养老社区入住门槛普遍定价在数十万元到数百万元之间,这还不包括各类服务费,高昂的定价“吓退”很多老人。
当然,保险公司投资的养老社区定价高,一方面是因为前期包括购地等投入大,且运营初期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高定价实属无奈之举;另一方面是险企投资本身就主打中高端市场。
不过,从当下养老社区的实际入住率,以及保险公司的营销态度来看,推动养老社区的定价更“接地气”、更普惠很有必要。
实际上,一些险企在定价策略、入住条件方面已有所松动。如,有险企之前的养老社区入住门槛为200万元,目前的入住门槛降至100万元;有的险企已不再将入住权与高额保单挂钩。
在我国老龄人口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市场需要养老社区,更需要高性价比的养老社区。因此,多维度持续压缩养老社区的运营成本,提供更优质的“保险+医疗+养老”服务,可能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保险公司投资、运营养老社区需要完成的主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