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6.5亿元险企次级债今年迎来赎回期业界称中小险企不赎回风险整体可控
3月22日,“19中国人寿”将迎来赎回权行权日,这也是今年迎来赎回权行权日的首只保险公司次级债。
与此同时,近期2家险企选择不赎回次级债,引发了市场对中小险企不赎回风险的担忧。对险企而言,不行使赎回权可能意味着公司面临偿付能力压力或资本补充压力,此举会引发市场对其偿债能力的担忧。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今年共有7家保险公司发行的9只次级债将陆续迎来赎回权行权日,合计规模超560亿元。其中,主体评级为最高等级“AAA”的险企发行的次级债合计规模达515亿元。
多位受访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投资者而言,大型险企不赎回次级债的概率很小,个别中小险企因偿付能力压力较大等原因,可能存在不赎回的风险。从行业层面来看,中小险企不赎回资本补充债的风险可控,投资者不必过于担忧。
9只次级债
今年迎来赎回权行权日
保险公司次级债,指保险公司为了弥补临时性或者阶段性资本不足,经批准募集、期限在5年以上(含5年),且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列于保单责任和其他负债之后、先于保险公司股权资本的保险公司债务。险企次级债包括次级定期债、资本补充债和永续债这三类,其中,次级定期债发行规模较小,现存于市场的险企次级债主要为资本补充债和永续债。
国盛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杨业伟对记者表示,保险公司存量次级债都设置了赎回条款。以一家险企发行的“5+5”年资本补充债为例,按约定,在该险企行使赎回权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的情况下,经报监管备案后,该险企可以选择在第5个计息年度的最后一日,按面值全部或部分赎回本期债券。
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表示,险企一般会选择在行权日赎回“旧债”再发行新债。如果选择不赎回,说明受偿付能力限制等因素约束,发行新债面临一定的难度。面临这种情况时,险企需要支付更高的利息直至债券到期。与此同时,险企的市场信誉也会受到影响,再融资难度也会提升。
从今年来看,共有7家险企发行的9只次级债将陆续迎来赎回权行权日,合计规模达566.5亿元。除“19中国人寿”之外,其余8只次级债分别将于今年3月28日至11月20日迎来赎回权行权日。7家险企中,5家主体评级为最高等级“AAA”的险企发行的次级债合计规模达515亿元,分别为中国人寿、平安财险、太平财险、泰康养老、中英人寿。
从存量规模来看,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19日,存量保险公司次级债共92只,债券余额总计3415.2亿元。其中,评级为“AAA”的主体发行债券共60只,所发行的债券余额总计2991.7亿元,占总债券余额的87.6%。
“目前来看,保险公司不赎回资本补充债的风险整体可控,高风险险企无论在体量上还是数量上的占比都非常小。”黄大智表示。
泰生元精算咨询公司创始人、英国精算师协会会员毛艳辉也对记者表示,个别中小险企不赎回次级债,对险企通过债券融资等方式补充资本的影响也较小。
市场仍需关注
个别中小险企风险
尽管保险行业整体不赎回风险较小,但对投资者而言,个别险企的不赎回风险依然值得关注。
杨业伟告诉记者,历史上发行的保险次级债中,险企选择不行使赎回权的共有8只、规模共183.5亿元,涉及6家险企,均为中小险企,这些险企资产体量小、主体评级低。
杨业伟进一步表示,导致险企不赎回的原因包括三方面:一是股东层面存在问题。次级债不赎回主体,大多受到股东信用风险的拖累,股东出现信用问题,往往会导致资金占用、违规关联交易、内部治理混乱等问题。二是偿付能力不足,存在资本补充压力。保险机构偿付能力不足时,可能选择不赎回次级债,以避免偿付能力充足率、资本补充压力进一步恶化。三是投资业务风险。保险次级债不赎回的另一个原因是投资暴雷,投资端出现风险需要加大减值计提,影响净利润,侵蚀所有者权益,导致资本实力减弱。此外,对于较为依赖理财型保险的中小险企,在投资端出现较大亏损时,还可能出现客户集中退保的情况,进一步影响现金流。
“目前存量次级债主体资质普遍较高,可关注信用资质较低的主体以及各主体资质变化情况。当下,在广谱利率下行、政策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保险业投资端压力加大,市场仍需关注个别中小险企的资本补充压力和信用风险。”杨业伟说。
毛艳辉补充道,个别中小险企目前还面临两难选择:如果不赎回次级债,则后续几年支付的利息较高,推高了负债成本,会加剧利差损风险;但如果选择赎回,则面临偿付能力降低的压力。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未来中小险企需要探索新融资方式,与其他金融机构或投资者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股权融资或债权融资等方式补充资本;同时,中小险企还需要通过提高盈利能力、降低运营成本等方式,增强自身资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