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深耕养老产业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
今年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发展养老金融业务,丰富个人养老金融产品,加强养老金融产品研发,提供养老财务规划、资金管理等服务。
处在银发经济发展的新风口,保险机构正在积极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人口老龄化新形势,在养老产品端、投资端和服务端同时发力,通过深耕养老产业和助力养老事业发展,在努力解决民众养老急难愁盼问题的同时,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保险产品供给逐渐丰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今年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谈及保险业2024年重点深耕的具体领域时表示,在养老健康方面,加快补齐第三支柱养老短板,进一步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积极发展长期护理险等健康保险。
作为发展养老金融的一项重要举措,个人养老金制度自2022年11月份正式启动以来取得了积极发展成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将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目前,我国养老金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养老资产总量不足、难以适应老龄化要求以及养老金体系结构性失衡。”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朱俊生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发展养老金第三支柱,可以增加养老金资产规模及其保障能力,矫正养老金体系的结构失衡,提升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较于其他个人养老金产品,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更聚焦养老金的长期储蓄和长期积累,能够满足投保人在安全稳健、长期增值、长期领取等方面的综合需求。截至3月13日,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显示,个人养老金保险类产品有70只,种类涵盖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两全保险、年金保险和税延养老保险,目前产品仍在持续扩容。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推进,保险机构也加强了针对新业态、新市民养老需求的产品研发力度,如推出具备投保门槛低、缴费支取灵活等特性的专属养老保险产品。截至2023年9月末,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承保保单合计63.7万件,累计保费81.6亿元。
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当前,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17亿人,面对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保险机构通过构建“保险+服务”模式提升健康、养老、支付相结合的综合保障能力,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中不断优化养老服务水平。
在我国已形成的“9073”养老模式中,90%的老年人采取以家庭为基础的居家养老方式,怎样解决这部分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是社会各界努力的方向。记者了解到,为破解这一中国式养老难题,中国平安为客户构筑了满足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居家养老建议解决方案,目前已覆盖全国50余个城市,累计近10万人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
在社区养老方面,有保险公司探索推出了普惠型、嵌入式的连锁社区养老项目,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全日托养、日间照料、上门照护、康复护理、社区饭堂、文化活动等服务,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可以养老。
我国失能失智人数约为4500万人,其中,不少家庭面临“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社保“第六险”,是妥善解决我国失能老人护理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制度安排。保险公司在参与长期护理保险经办工作过程中,针对不同程度失能人员定制护理服务包和护理计划,并对护理服务质量进行督导,大大提升了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
此外,随着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推进,已有多家保险公司加快推动相关转换业务落地,进一步提升长期护理保险供给能力,缓解失能老人的护理费用压力。
养老社区建设持续扩容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银发经济发展研究报告》预计,到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19万亿元,占总消费的2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6%,银发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不过,我国养老产业基础相对薄弱,需要大量投入且回报周期较长,这种内在特点与保险资金长期属性天然匹配,为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创造了条件。
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龚明华撰文表示,保险机构投资参与养老产业,可以把刚性的养老需求与低频的保险需求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销售场景。同时,保险投资还可以向上连接医疗险、长护险、养老险等产品,往下连接慢病管理、医疗护理、养老服务等健康养老产业,拉长产业链,形成保险养老与保险主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据记者观察,2023年以来,保险公司明显加快了养老社区的建设速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15家险企投资运营了超过70个养老社区,大型险企均已布局。
根据《意见》的总体要求,未来,我国要着力培育高精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模式,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一系列养老相关政策的鼓励下,2024年,保险公司完善养老社区建设的步伐仍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