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网 > 保险 >

高位套现,“万达系”百年人寿拟减持低空概念龙头万丰奥威,或套现1.5亿

时间: 小采 保险

今年股价“起飞”大涨230%之后,“低空经济”概念股万丰奥威(002085.SZ)二股东百年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百年人寿”)开始筹划高位套现。

3月31日晚间,万丰奥威公告称,百年人寿计划自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一个月内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900万股,即不超过总股本的0.42%。按照4月1日最新收盘价16.26元/股计算,这部分股份市值约1.46亿元。受减持利空影响,今日万丰奥威跌3.79%。

对于偿付能力“亮红灯”、流动性承压、陷入资不抵债困局的百年人寿而言,资金回流或许能够暂缓其压力。业内人士分析,这也是百年人寿选择此时减持的主要原因。

不过,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机构投资者的高位套现、获利了结,无疑也会增加个股的波动性。但也有保险业内人士直言,“机构投资者参与二级市场也要考虑投资回报和择时择机变现,况且百年人寿并不是快进快出的短线操作,股份也拿了很多年。”

针对减持事宜,蓝鲸财经记者联系到百年人寿相关负责人,截至发稿,公司并未做出回应。

百年人寿减持套现“补血”

回溯来看,2015年,百年人寿首次出现在万丰奥威十大股东中,彼时百年人寿通过集中竞价方式累计买入万丰奥威4291.0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达到举牌线。此后,百年人寿陆续增持,成为第二大股东。从早年举牌至今,百年人寿已经“拿牌”超8年。

据公告,当前百年人寿合计持有万丰奥威约1.88亿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8.87%。按最新收盘价计算,对应市值30.57亿元。

作为一家以汽车金属部件轻量化产业和通航飞机制造产业为主要业务的公司,万丰奥威产业定位“大交通”领域,布局“汽车轻量化+低空经济”双主业。公司今年股价大涨主要受“低空经济”概念驱动。

蓝鲸财经记者统计,年初至4月1日,万丰奥威累计涨幅高达230%,主要集中在2月以来。

2月5日,万丰奥威公告,其子公司万丰飞机工业有限公司与战略合作方拟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将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2月6日,万丰奥威股价开始明显上涨,当天公司股价跳空高开涨停,后续多个交易日涨停。公司股价从2月5日的4.7元/股涨至4月1日的16.26元/股,最新市值345.2亿元。期间,万丰奥威多次就股价异动发布风险提示。

针对此次减持原因,万丰奥威公告称是“根据百年人寿资产配置需求和相关投资决策”。据披露,百年人寿此次计划减持的股份系此前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取得。

若减持到位,按照万丰奥威4月1日收盘价16.26元/股计算,百年人寿能够成功套现1.46亿元左右,仍为万丰奥威第二大股东。

经营陷困境,已资不抵债

反观百年人寿,公司经营层面遇到较大困难,偿付能力逼近监管“红线”,从可查的业绩数据来看,截至2023年1季度末,公司净资产-4.2亿元,已经资不抵债。

一位保险机构高管曾向蓝鲸财经记者评价道,百年人寿在民营股东主导期间实施了较为激进的产品策略,保费规模快速提升,但业务结构和价值并不是很好,投资端也有一些期限错配和风险项目,叠加房地产行业下行以及市场行情走低,投资端爆雷,以至业绩承压。

回溯来看,成立于2009年的百年人寿,初始股东包括大连地方国资、国电电力、东方资管、华信信托等多家机构。2014年至2015年,万达集团通过接盘国电电力、辽宁时代万恒等公司转让的股权,逐步增持百年人寿,成为该公司持股11.55%的第一大股东。

新股东万达到来后,2015年,百年人寿扭亏为盈,并连续7年盈利,2015年至2021年分别实现净利润0.32亿元、2.04亿元、3.51亿元、6.86亿元、2.23亿元、8.02亿元以及5.88亿元。

但在2022年,百年人寿大幅净亏损27.1亿元,净资产也由上年末的81.66亿元降至年末的3.23亿元。2023年一季度,公司净亏损10.5亿元,且资不抵债,净资产为-4.2亿元,风险综合评级连续多季度为C类,偿付能力不达标。

这也是百年人寿披露的最后一份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去年至今,该公司已经连续四个季度未披露偿付能力报告,外界也无从知晓其最新经营情况。

百年人寿现有股东中,大多数股东所持股权处于被质押或冻结状态,占比近8成,公司也未能从万达和银泰之间的股权纠葛中脱身。

不过,百年人寿已经在推进风险处置工作。去年11月,金融监管总局大连监管局核准王新浩百年人寿董事长及董事的任职资格。王新浩此前为浦发银行副行长,从银行业跨界来到保险业。

业内人士指出,王新浩此前曾任浦发银行大连分行行长,在大连金融业深耕多年,此番出任董事长,主要任务就包括帮助百年人寿推进风险化解,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发展的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价值转型。

蓝鲸财经记者从业内了解的情况来看,百年人寿有可能会通过大连地方国资参与以及市场化处置手段,共同推进风险化解工作。(李丹萍)

4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