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精神开创保险业发展新局面全国商保发展研讨会在宁波举办
近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商业保险研究分会承办、宁波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和武汉大学宁波国家保险发展研究院协办的第二届全国商业保险发展研讨会在宁波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以“与中国式现代化同行,保险再出发”为主题,围绕推动保险业现代化进程、服务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展开广泛交流。
据宁波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金珊介绍,宁波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国家级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累计创新保险项目270多项,其中30多项已在全国及浙江全省复制推广。金珊表示,宁波愿成为保险高质量发展的“试验田”,提供实践探索的“温室大棚”和“培育基地”。
以改革创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如何让商业保险更好地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健康、养老、财产、生活等多方面的保障需求,如何推动保险业创新发展,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国保险学会原会长罗忠敏表示。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指出,要以创新精神开创保险业发展新局面,做到理念要先进、产品要创新、目标要明确、经营手段要现代化。
宁波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崔宇杰分享了“宁波经验”。他表示,在创新成果、保险理念、机制创新方面,宁波推出了医责险“宁波解法”、小贷险“宁波经验”、公共巨灾保险“宁波样本”、城房险“宁波模式”以及灵活保等。
商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指出,商业保险需要在经济转型发展中找到机会,纯商业保险业务应围绕需求变化、险种开发、服务能力等进行创新,政保合作业务主要有农业保险、大病保险、惠民保、长期照护保险、应急管理等。
“社会保障等于基本保障加补充性保障,社会保障回归保基本,商业保险应为中高收入群体提供补充性保障,要发展好补充性养老金、补充性医疗保险、补充性长期照护保险等。”何文炯表示。
同时,在改革创新过程中,保险业也在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商业保险研究分会理事、清华大学教授陈秉正认为,全球保险业正处于数字化进程初期,我国保险业数字化进程快,但仍存在众多挑战和障碍。他表示,保险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因素在于数据的可用性、模型的可解释性和可信任性、业务流程的重组及稳健性、与最新监管机制的同步等。
持续提升风险保障能力
商业保险研究分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郑伟指出,当前我国保险的供给与需求之间不平衡不适应的矛盾依然突出,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多重挑战。突出问题是风险保障功能仍较薄弱,保险业在产品开发、风险定价、核保核赔、防灾防损、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还不同程度存在短板。
“加快补齐这些短板,提高保险保障能力,不仅是‘十四五’时期深化保险业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保险业服务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必要前提。”郑伟表示。
在长期护理保险方面,商业保险研究分会副会长、南开大学教授朱铭来认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还存在筹资机制待完善、待遇保障需调整、失能评估待优化、经办方式需细化、护理队伍待壮大等五方面问题。
在农业保险方面,商业保险研究分会理事、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副总裁邱彬认为,存在农业生产分散化格局和农险遴选格局导致风险减量的规模不经济,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善、不利于调动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农险风险减量资源投入存在预算约束及门槛要求等问题。邱彬建议,建立农业风险巨灾保险制度,将保险业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农业保险经营管理制度。
此外,商业保险研究分会会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王绪瑾建议,从经济基础市场化、保险意识整体化、保险人才专业化、保险经营科技化、条款费率市场化、营销渠道多元化、保险投资盈利化等方面提升中国保险业发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