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永续债发行迎来小高潮今年内发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
保险公司整体发债规模增多主要是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保险公司需要增加资本以满足业务扩张和风险管理的需求,而发行债券是一种有效的资本补充方式。另一方面,利率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保险公司的发债决策。在利率较低的环境下,发行债券的融资成本相对较低,更容易吸引保险公司选择发债。
自去年8月起开闸的永续债近期迎来一波发行小高潮。今年11月以来,共有5家保险公司集中入场试水。继泰康人寿、太保寿险发行永续债后,中国太平12月8日发布公告称,其子公司太平人寿近日获批发行总额不超过20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人保健康也于12月7日成功发行规模为25亿元的永续债。
不仅如此,险企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的动作也十分活跃,年内已完成15笔资本补充债券发行。加上已落地的永续债和获批但未发行部分,保险公司今年发债总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
业内专家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宏观经济环境和利率水平将直接影响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与资金需求,国内保险市场的竞争态势和监管政策的变化,也将对保险公司的发债决策产生影响。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选择资本补充工具时需要综合考虑自身资本需求、融资成本和市场环境,合理选择发行时机和规模。
永续债获批发行规模645亿元
永续债即为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顾名思义是指保险公司发行的没有固定期限、含有减记或转股条款、在持续经营状态下和破产清算状态下均可以吸收损失、满足偿付能力监管要求的资本补充债券。
据记者梳理,12月8日,太平人寿发布公告称近日收到相关监管机构批复,获准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总额不超过200亿元的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11月27日,金融监管总局北京监管局批准农银人寿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20亿元。在此之前,泰康人寿获批发行不超过200亿元永续债,太保寿险获批发行不超过200亿元永续债,人保健康获批发行规模不超过25亿元。
2022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原银保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保险公司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保险公司永续债的发行要求、条款设置、信息披露和余额管理等做出规定,为保险公司发行永续债提供了制度依据。
近期,险企永续债发行集中落地。12月7日,人保健康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规模为25亿元的永续债,票面利率为3.5%。据悉,本次永续债全场认购倍数3.57倍,累计参与认购机构超40家,涵盖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保险公司、公募基金、证券公司等多元化投资机构。
人保健康相关人士表示,此次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的成功发行将进一步增强人保健康的资本实力,补充核心资本,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推进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和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在永续债的发行节奏上,泰康人寿和太保寿险选择了分期发行。11月7日,泰康人寿发行首期50亿元永续债,票面利率为3.7%,这也是行业首只成功发行的永续债。业内人士认为,首只保险永续债产品顺利落地,对后期该类产品发行会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12月1日,太保寿险2023年第一期永续债成功发行,发行规模达120亿元,发行利率3.5%,发行期限为“5+N”,认购倍数3.19倍。对于发行永续债的目的,太保寿险称,本期债券募集资金将依据适用法律和监管部门的批准用于补充发行人核心二级资本,提高发行人偿付能力,为发行人业务的良性发展创造条件,支持业务持续稳健发展。
综合来看,今年5家险企共获批发行永续债645亿元,截至记者发稿,已有3家公司成功发行195亿元。此外,农银人寿于近日发布了2023年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发行公告,拟发行规模为20亿元,发行首日为12月12日。
补充核心资本必要性上升
对于今年保险公司密集发行永续债的动作,多位券商分析师表示,对保险公司来说,永续债是一个新增的资本补充工具。2022年偿二代二期规则实施后,对于寿险公司核心资本的认定趋严,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尤其是核心偿付能力出现大幅下滑,保险永续债落地补充核心资本的必要性不断上升。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4%,同比下降约26.8个百分点;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6%,同比下降约22.1个百分点。尽管距离监管要求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仍有一定安全空间,但面临持续下滑压力。
华创证券研究所提出,在当前核心偿付能力承压下,保险公司具有较强的发行永续债意愿,可拓宽核心资本补充渠道,优化保险公司资本结构。尤其是对于迫切需要增加核心资本,而主要股东增资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其或具有更高的发行积极性。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永续债的回报率相对稳定,使得保险公司能够吸引长期资金,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通过发行永续债,保险公司可以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资产负债错配风险,提升公司的稳健性和抗风险能力。
事实上,保险公司主要依靠内源和外生两种方式进行资本补充。内源性资本补充,主要来自累积留存的利润。但受投资收益下降和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影响,5家上市险企投资端表现不理想,前三季度净利润均呈下滑状态。另据一份行业交流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非上市险企的合计净利润同样出现下滑。因此,通过利润留存补充核心资本并不容易,永续债成为可选工具之一。
相关测算数据显示,如不考虑其他股权融资渠道,到2025年一季度,主要保险公司永续债发行需求量约为3000亿元至4000亿元。
发债规模有望创历史新高
除了永续债,保险公司也在纷纷通过发行资本补充债券“补血”。据记者统计,截至12月8日,已有17家公司完成18笔债券发行,规模共计879亿元,而2022年全年保险公司发债规模仅约为225亿元。
研报表明,保险业经历了三轮发债高峰。第一轮高峰,2011年、2012年发债融资额分别为602.2亿元、732.8亿元;第二轮高峰在2015年,险企合计发债654亿元;第三轮高峰在2021年,保险公司发债78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临近年末,险企发债热情仍然高涨。中国人寿于11月22日公告称,拟视市场情况在境内一次或分期发行总额不超过350亿元资本补充债券,募集资金将用于补充公司附属一级资本,支持业务持续稳健发展。
另据不完全统计,还有部分险企的资本补充债券和永续债已获批但尚未发行,规模不超过400亿元,按此计算,今年险企的发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将再创历史新高。
朱克力认为,保险公司整体发债规模增多主要是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保险公司需要增加资本以满足业务扩张和风险管理的需求,而发行债券是一种有效的资本补充方式。另一方面,利率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保险公司的发债决策。在利率较低的环境下,发行债券的融资成本相对较低,更容易吸引保险公司选择发债。
记者注意到,相较于往年,今年的确有更多保险公司采取了“赎旧发新”策略。比如,中国人保在6月5日宣布发行120亿元资本补充债券后,于6月7日公告称,赎回此前发行的180亿元资本补助债券。数据也显示,2020年以来,保险资本补充债券的发行平均票面利率逐年下降,从2019年的5.30%下行至2023年3.66%。
相较而言,保险永续债和资本补充债券的主要区别在于偿付顺序更靠后、没有到期日、不得含有利率跳升机制、支付利息后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的应当取消付息、包含减记或转股条款等。
对于该如何选择这两种资本补充工具,朱克力表示,首要考虑是资本的性质和用途。资本补充债券主要用于补充公司的附属资本,以满足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业务扩张的需求,其还本付息的压力较大。而永续债则是一种更为灵活的资本工具,没有明确到期日,可减轻公司还本压力,但同时其利率通常较高,会增加公司的财务成本。其次要考虑市场的接受程度和投资者的偏好。对于投资者来说,永续债的收益较高但风险也较大,因此还需权衡投资的风险和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