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浇灌“产业之花”保险力量谱写乡村振兴新画卷
隆冬时节,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的白音察干镇(简称“白镇”)迎来大降雪,白天气温逼近零下20摄氏度。在一片冰天雪地中,日前,中国证券报记者前往位于该地的内蒙古白音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白音农牧”),看到了厂房里一片热火朝天的“机器轰鸣人忙碌”景象,工人正在加足马力铲冰和粉碎柠条,全力满足当地及周边的订单需求。
乌兰察布被誉为草原上的明珠,但由于其地形和气候特点限制,当地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存在一定困难,于是这里也成了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之一。以中国太保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通过激活产业发展、提高造血能力、提供保险保障,为当地注入源头活水,不仅带动了产业振兴,也承担了民众的因病返贫等风险。
“变废为宝”撬动产业发展
记者调研了解到,柠条产业是白镇的特色产业之一。作为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的灌木树种,柠条具有极强的耐寒、耐旱、耐贫瘠特点,同时也是家畜的优质饲料。但柠条需要及时进行平茬,对平茬后的柠条实现加工再利用并做成柠条饲料,不仅解决了农林废弃物的处理问题,还能为牲畜在冬季严寒以及旱季时期提供饲料。
“一旦到了冬季严寒的时候,尤其是遭遇白灾,就有可能会因为饲草料短缺而导致牲畜大量死亡,当地农牧业生产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中国太保寿险内蒙古分公司办公室主任陈志刚说,白音农牧的柠条饲料加工项目解决了这一痛点,让畜牧业变得可持续,还直接把过去废弃的材料加工成一种既便宜又实惠的资源。
这一“变废为宝”的产业振兴背后亦有保险资金的助力。白镇是中国太保寿险的定点帮扶对象,2020年经过调研,中国太保寿险结合白镇市场实际需求,捐赠200万元参与建设了柠条饲料加工项目,成立了白音农牧。
据白音农牧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满足白镇的需求,柠条粉碎加工后的饲料成品主要还销往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和青海西宁等地,目前产品是供不应求。”数据显示,建厂至今三年,白音农牧年产柠条饲料已达到5000吨。
横纵向提升“造血”能力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但产业振兴也需要因地制宜和扬长避短。
“我们在产业帮扶决策中,有两个重要因素考虑,一是看有没有结合当地特色,做到因地制宜;另一个是看能否给当地的集体经济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中国太保寿险内蒙古分公司驻镇干部、白镇挂职副镇长张俊介绍,像白镇常住人口大多都是从事养殖或种植工作,当地贫困人口中,中老年人较多,而年轻人都流失去往外地,所以在产业选项上选择新兴产业是具有难度的,种养产业更加适合。
在白镇,产业发展壮大的不只有柠条。11月底,中国太保寿险投入用于白镇大井村建设标准化的牛羊肉深加工、预制菜加工生产线项目的120万元资金到账。谈及捐赠原因,中国太保寿险相关负责人称,该项目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初级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养殖户的收入,而且可以通过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畜牧业产业链,使畜牧业摆脱仅仅提供原料和初级加工品的地位,与加工业形成紧密的联系,从而有效地提高畜牧业的整体效益和形成完整的畜牧业产业链。
“产业帮扶必须结合当地资源禀赋,我们是从‘横向扩面、纵向提质’两个维度持续提升白镇自身‘造血’能力。”中国太保寿险内蒙古分公司副总经理王晋军告诉记者,横向上,从最初的奶制品加工厂、柠条饲料加工厂,再到后来肉牛养殖场、牛肉分割生产线等,这些都是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逐步展开的。纵向上,饲料加工、肉牛喂养、肉牛分割无形之中形成了白镇的特色闭环产业链。
推进“健康中国”在乡村落地
“以前,村民连保险是啥都不知道,通过太保这么多年的帮扶,现在连村里的牛都有保险了。”白镇大井村支部书记魏俊感慨道。
如魏俊所言,近年来,全国县域乡村地区农业保险取得重大进步,但对农村脱贫群众来说,如何有效防范因病返贫风险,也是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面临的一大挑战。记者注意到,我国保险业正积极参与农村地区多层次保障体系建立,通过开展健康保险、意外保险、商业养老保险等业务,有效防范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助力解决养老等问题。
以白镇为例,地处偏远、医疗资源不足是当地居民就医的一大痛点。近年来,中国太保寿险通过利用保险主业优势筑牢防止返贫“堤坝”,为白镇村民赠送意外保险保障和补充医疗保险等,全方位多层次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为降低医疗负担,视频医生卡、就医陪诊卡等常见于城市的普惠医疗服务近期也飞入白镇“寻常百姓家”,打通了普惠保险服务乡村“最后一公里”。魏俊表示,在农村最怕的就是生病,距离村里最近的三甲医院也要几百公里,村民看病检查要花不少时间和费用。中国太保寿险赠送的视频医生卡就解决了大问题,村民现在在家能跟大城市的专家视频通话,小病、慢病就不用跑医院了,也节约了一笔不小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