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聘基金经理风潮起达成“1+1>2”是关键
证券时报记者陈静
近期,增聘基金经理的公告密集发布,11月以来相关公告几乎每天都可一见。
实际上,今年以来,增聘基金经理的案例已明显增多。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全市场超四分之一的基金产品由两位或两位以上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共管模式成为一种常态。
从业绩表现来看,共管基金产品的业绩分化比较明显。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共管模式对基金产品的发行和运作有积极的影响,但也可能会拖累业绩,基金经理的专业能力与配合度成为基金产品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
增聘公告密集刊发
11月11日,华夏卓享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公告称,增聘基金经理靖博灵,与另一基金经理孙蕾共管该基金。据此,该基金的管理模式也由单基金经理制变为双基金经理制。公开资料显示,此次增聘的基金经理靖博灵算是行业新秀,此前为基金经理助理且旗下无在管产品。
另外,在发布增聘基金经理公告的基金产品中,出现了不少迷你基金的身影,比如山证改革精选、富国新趋势灵活配置混合、大成国家安全主题灵活配置混合、工银沪港深互联网ETF发起式联接等30多只基金,产品规模均不足5000万元。
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发现,仅11月以来就有山证改革精选、浙商汇金聚利一年定期、工银聚安混合、工银添祥一年定开债券、黄金股ETF等10多只基金宣布增聘基金经理。据Wind数据不完全统计,年初至今,已有270多只基金产品发布了增聘基金经理的公告,可见频次密集。
从基金类型来看,发布增聘公告的基金类型涉及货币基金、债基、指数、量化、权益等多类型产品。比如,天弘现金管家货币基金、永赢天天利货币等2只货基就分别增聘了李一纯、俞灏两位基金经理。
结合增聘基金经理的资历来看,“以老带新”是一种主流模式。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团队和人才培养上,基金公司通过“以老带新”的模式锻炼、培养新人,以实现从研究岗到投资岗的转变。
值得提及的是,近来行业“一进一出”的现象也开始增多,即先完成增聘,过段时间相关人员再卸任离职。比如,11月2日,富国新趋势基金公告增聘基金经理李世伟,几天后又公告称共管该基金的基金经理侯梧离任,目前该基金由李世伟单独管理。
共管模式已成常态
随着增聘基金经理的情形日增,多基金经理共管的模式也渐成常态。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目前,有超过2800只基金(仅统计主代码)由两位(含)以上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占比约26%。也就是说,当前全市场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基金采取共管模式。其中,有2500只基金由两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有290多只基金由3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由4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的基金则有10只。
基金产品密集增聘基金经理的背后,也是当前公募基金管理模式变迁的一种反映。从海外经验来看,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最初由美国最大的公募基金之一资本集团(CapitalGroup)推出,最早在1958年开始尝试,并一举获得成功。当今的全球资管行业,大多数头部基金如桥水(Bridgewater)、千禧(Millennium)、城堡(Citadel)等,均广泛采用该模式。以美国资本集团为例,目前其管理的基金均采用多元基金经理制度,平均每只基金有6位投资经理共同负责。
“共管基金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一方面,这与基金行业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近几年A股风格切换加速,基金行业整体波动加大,通过不同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风格可以拓宽投资维度。因此,共管基金模式也成为基金管理人提升业绩、增强信心的一种策略。”允泰资本创始合伙人付立春表示。
1+1能否大于2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基金管理不管是实行单一基金经理制,还是多个基金经理制,最终还是要靠业绩来说话。业绩才是基金产品的核心,因此如何达成“1+1>2”的效果才是关键。
受访的多位机构人士表示,共管模式对基金产品的发行和运作有积极的影响,但该模式仍存一定的弊端,比如责任不清晰或者理念不同则会相互制约,进而拖累整体业绩表现等。
Wind数据显示,上述由两位(含)以上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的2800多只基金中,今年亏损的数量占比达47%,其中近百只基金今年以来亏损幅度超20%。结合业绩表现来看,基金管理显然并非“人多力量大”。
当然,也有部分共管基金产品收获了不错的回报,比如景顺长城电子信息产业A、中邮健康文娱、富荣信息技术等今年以来累计收益均超20%。共管基金产品的业绩分化,不仅存在于不同基金产品中,在同一基金经理所管理的多只产品中也普遍存在。
谈及共管基金经理如何管理好产品,付立春表示,要发挥每个基金经理的优势而不是去相互抑制,基金经理之间的分工配合、协同合作是非常关键的。
“作为基金管理人,我们希望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和更稳健的产品。”华南某公募基金相关人士说,以他们的“固收+”团队为例,团队成员分别主攻不同方向,比如有的负责宏观以及资产配置,有的负责转债投资和研究,有的则负责具体股票资产的配置,在合理的分工和较好的协同下,组合的收益也获得了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