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网 > 基金 >

直播纳入基金经理考核大势所趋还是用力过猛?

时间: 小采 基金

证券时报记者余世鹏

证券时报记者近日从业内获悉,有基金公司已将直播纳入基金经理业绩考核中,相关因素的考核占比超过10%。对此,业内分析认为,如果有兴趣、能力和时间允许,基金经理深度参与直播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既能构建个人能力标签,也是与基民平等对话的好载体。但同时也要看到,基金品牌营销和投教陪伴的本质是信任,新媒体直播应避免过度营销。对基金经理考核依然要偏重业绩,直播考核不宜太重。

“如果只是业绩做得好,基金经理绩效得分也只是80分左右,还有10多分来自直播等对外互动方面。从我的观察来看,行业勤奋的基金经理不仅上直播,还能输出文章。”某老牌公募核心高管近日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他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重新梳理公司战略,重新修订绩效体系,形成了长达数万字的战略报告。在目前已实施的方案中,直播已纳入基金经理的绩效考核中。加上公开发表观点、接受采访等在内,这部分的考核占比不低于10%,甚至会达到15%。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举具有积极意义。公募基金前高管孙万龙对记者表示,直播纳入基金经理考核是典型的用户服务方式转变,“过去他们在线下或在微信群、腾讯会议做路演,现在更多采用直播的方式。目前来看,这会是发展趋势,直到新用户场景出现,比如元宇宙时代”。

显然,上述变化对基金经理可能有影响较大。“基金经理将从被动配合变为主动参与。”一家独立第三方基金研究机构创始人对记者表示,基金经理“主动”参与直播等活动中,专业性将得到更好体现,从重营销竞争转向“专业+营销并重”竞争;同时这也是个人品牌IP打造的很好尝试,既能向外构建个人能力标签,也是与基民平等对话的好载体。

上述人士认为,直播基于社交互动逻辑,能拉近资产管理人与用户的距离感,让用户感受到被看见、被尊重,提升用户黏性和转化,是投资者教育的好载体。以蚂蚁财富为例,目前入驻财富号的基金公司已超百家,2023年平台内月均1200—1500场直播,基金直播平均观看人次为16万,中位数13万,每个直播间实际上都是一个流量蓄水池。

高频直播背后,上述这位人士观察到基金品牌营销有三大变化:一是营销方式向线上线下长期并存转变;二是营销内容更倾向于基础投资者群体和投教内容;三是营销平台多元化,包括微信、三方、抖音、小红书、B站等,因平台流量优势等特点,从而形成监管层、平台、机构、基金经理和基民多向奔赴的趋势。

当然,将直播纳入基金经理考核,也可能有负面影响。“这会分散投资注意力,意义并不是很大。”某中小公募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对记者直言,投资能力提升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认知修正”。但持续性公开直播需要基金经理设立“坚定人设”,这不可避免会固化思维。“你在一段时间里很认可、认为很正确的看法,往往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反噬你,投资能力提升恰恰是从这种变化中否定自己,从而修正认知。但持续演说一个逻辑,基金经理会慢慢相信并陷入其中,从而弱化了对外界其他变化的观察度,降低自我更新能力。”

在该基金经理看来,适合直播的只是部分基金经理。他认为,基金经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资产管理类基金经理,管理的主要是配置工具型基金。他们投资很纯粹,往往会忽略短期波动,不需对短期业绩进行过多解释。只要市场资金足够多、容量足够大,就存在这类配置需求。这类基金经理适合做直播,比如赛道主题或ETF指数基金经理。另一类是做自营的基金经理,投资多以绝对收益为主。他们的投资需要持续寻找市场预期差和错误定价机会,并从中套利,往往会把头寸和看法隐藏起来,不愿意也不适合过多抛头露面。

孙万龙则认为,基金经理的挑战在于适应这种交流方式。“会有很多人不适应,感觉比上战场还难。但这只是服务模式转变,控制好频率即可,并不会额外占用基金经理太多时间。”另外有业内人士认为,短期看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散基金经理的注意力,机构需要做好前期准备、直播间运营、人设建议和二次传播;长期来看,直播就像做投资。投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直播是也。想要客户追加投资,最终还是要看基金能否带来好的投资体验,让投资者产生信赖感,这些则会正向促进、激励基金经理做好投资。

24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