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这些“小麻烦”,你是较真维权,还是忍忍算了?
——“2024年全国两会访谈”之一
下班后回领导微信、网购水果少了30克、奶茶八成是冰块、APP弹窗广告自动跳转……
都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越想越气”,这些事说大不大,但一直吃闷亏也难受。
这些年,随着越来越多人爱上“张三”刑法课、普法纪录片,大家逐渐能辨别哪些人是“法外狂徒”,干哪些坏事“真会获刑”。比如上述这些糟心事,不少人就发现,原来它们都涉嫌违法违规!
虽然法律规定摆在那儿,但维权这事操作起来不简单。为“下班回复领导消息”申请劳动仲裁,为标价三五块的水果、奶茶打官司,面对被投诉对象背后的组织机构、企业,一个人维权不仅费时费力,即便成功也不划算。
难道只能“忍忍就算了”吗?
普通人该如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今天我们邀请了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付子堂教授,聊一聊个人维权那些事。
付子堂: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重庆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重庆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
问:现在,大家慢慢意识到,买饮料冰块加多了、APP不经同意就跳转、自动续费等现象可能涉嫌违规、违法,但很多人考虑到维权成本高,一般就“忍忍算了”。这种情况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吗?
付子堂:要改善这种情况,必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一个人只有内心尊崇法治,才能行为遵守法律。通过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人们能深刻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以此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
问:职场里的法律问题也备受关注。不少公司长期存在违法“擦边”行为,比如:通过外包、劳务派遣形式与员工签约;用降薪、调岗“逼走”员工;强行签竞业(限制)协议;隐形加班、不发年终奖。对此,员工该如何维权呢?
付子堂:很明显,上述行为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已经涉嫌违法了。员工维权方式很多,包括:与用人单位协商、通过正规的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
问:面对强势的企业,员工维权“有心无力”该怎么办?
付子堂:面对强势的企业,员工一定要注意收集相关证据,通过正当途径解决,不能采取过激行为或者暴力手段。发生争议纠纷时,也要注重争取社会力量支持。例如,及时请工会维权或者聘请律师代理,寻求法律援助等。
问:对于普通人,您一般会推荐什么普法作品?
付子堂:推荐阅读董彦斌博士的《法的思想世界》。从法学角度思考人类社会,尤其是从法理学的角度思考人类社会,是人文与社会科学当中思考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角度。这本书在史与今、变与常、脉络与框架当中,试图发现现象之下的规律,在对比中归纳模式、找寻原理,并试图呈现新意,是一部从法学角度思考人类社会的优秀作品。
问:作为法学的门外汉,普通人在生活中一般需要了解哪些法律知识呢?
付子堂:非法律专业人士一般只需要了解跟日常生活、工作和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主要涉及婚姻家庭、遗产继承、合同纠纷、房屋买卖租赁、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赔偿、消费理财、诉讼程序、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法律常识。
问:今年全国两会上,您在建议中重点提到,要提升残疾人法律服务。请问您是如何关注到残疾人法律服务相关问题的?
付子堂:残疾人权益保障是人权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说,支持和参与残疾人法律服务并为之贡献力量,是新时代法律人的重要使命。
问:现在残疾人在寻求法律帮助时,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对残疾人而言,需要哪些法律相关的服务?
付子堂:目前,沟通交流仍是重要难题。以听力残疾人为例,我国诉讼法规定,涉及听障人士案件必须由司法机关聘请通晓手语的人参与。然而现在各地司法实践中聘请的聋哑学校老师,往往不是法学专业出身,有时难以向听障人士准确解释法律规定。显然,“法律人不懂手语、听障人士不懂法律”已成为听障群体获得法律服务的重要障碍。
因此,对于残疾人,需要为他们提供法律文书写作、法律咨询、诉讼代理等基础性法律服务。此外,还应该满足残疾人群体学习法律知识的诉求。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不断增强残疾人群体法治观念。以听力残疾人为例,除提供常规的手语普法服务外,还应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推广手语普法短剧、短视频等普法产品。
问:您建议教育部加大对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为什么现在为残疾人服务的法律人才还不够?
付子堂:主要原因是目前全国所有法律院系基本都不培养为残疾人直接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的专门人才。即便是已经开设了卓越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实验班的西南政法大学,其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教材开发等方面也尚处于零基础的起步阶段。
问:要培养更多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应该怎么做?
付子堂:应该以现实需求为导向,整合教学资源,强化师资建设,制订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与司法机关、残联组织、律师事务所等主体的联合培养机制,不断探索多元教学平台支持下的卓越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精准化目标的实现提供稳定的人才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