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网 > 时事 >

今年经济要稳中求进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时间: 小采 时事

GDP增速目标设定在5%左右,宏观政策如何发力?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将今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5%左右,并提出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取向。报告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同时,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

GDP增速目标为5%左右

与去年增速目标持平符合市场预测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2024年我国经济增长(GDP增速)预期目标为5%左右。多位受访的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这一目标与去年增速目标持平,也与去年5.2%的实际增长水平相近,符合市场预期。

中泰证券(600918)研究所政策团队首席分析师杨畅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总量政策层面,充分体现了稳住经济总量,实现“量的合理增长”的意图,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目标为增长5%左右,充分表明保持经济平稳的政策意图。

在东方金诚宏观首席分析师王青看来,考虑到基数因素影响,今年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意味着实际经济增长动能要强于去年。

“今年之所以设定这一增长目标,主要是由于我国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具备5%-6%的经济增长潜力。”王青认为,更重要的是,当前保持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水平,能够为保障民生就业、维护金融稳定、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提供基础保障,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度将GDP增长目标设定为5%左右,是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与经济复苏面临的内外复杂环境,同时,也是完成全年就业任务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此外,王青预计,2024年居民消费有望继续恢复,加之宏观政策仍将保持一定稳增长力度,今年经济实际增长水平有望达到5.0%左右。而2023年宏观政策的重点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有望进一步加强。

赤字率拟按3%安排

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有利于经济复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并将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继续恢复增长,加上调入资金等,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8.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1万亿元。

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并将进一步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赤字比例较去年进一步增加,并配合特别国债发行,有助于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推动经济复苏和市场信心。特别是新增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对于重大项目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去年发行的特别国债,大部分也将在今年使用,因此实际的财政力度会更大。对于实现经济增长目标起到积极作用。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政府债务余额约67万亿元左右,占2023年GDP比重约53%左右,处于国际中低水平。其中,中央政府整体负债率21%左右,处于国际较低水平。

“我国财政政策空间充足。”周茂华预计,在今年积极财政加力提效的基础上,我国将继续用好减税降费政策措施,激发微观主体活力,通过合理使用财政转移支付、特别国债等,缓解部分地方财政压力,保障重大战略性工程的顺利实施,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这将有效稳定市场对经济复苏前景的乐观预期。

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坚持稳健基调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针对货币政策的表述保持了“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这与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的表述有所不同,但与2023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相一致。

明明认为,货币政策保持稳健,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强调了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实体经济融资。

王青进一步指出,“灵活适度”意味着在2024年物价水平仍将低位运行的前景下,着眼于提振内需,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在年初实施全面降准及5年期以上LPR报价大幅下调后,二季度降准及政策性降息(下调MLF利率)都有可能落地。

货币政策强调“精准有效”,王青认为,这意味着去年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的“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得到具体落实,2024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受到进一步倚重,以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小微企业及房地产行业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明确提出,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意味着我国货币政策还需要将通胀目标作为重要的考量指标之一,预计未来我国货币政策也将与后续价格变化密切相关。

此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避免资金沉淀空转。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

明明认为,今年新增了关于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提法,有助于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而金融“五大篇章”是货币信贷政策的主要方向,未来有可能进一步出台结构性信贷工具支持发展。总量和结构是货币政策的两个发力点,盘活存量也有助于提高信贷增量的效率。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度提及,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围绕发展大局,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事实上,去年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就曾提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说法,如今这一说法首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中。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魏革军指出,当前宏观政策取向存在不一致性的问题。如经济政策与非经济政策目标相互冲突,造成政策效果相互抵消;政策执行力度、取向不一致,可能造成政策执行效率低下的问题;而政策缺乏协调还会造成社会对发展预期产生不一致的问题。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市场信心和预期较弱,原因之一在于部分政策朝令夕改,部分政策过严过紧,部分政策自相矛盾,让经营主体无所适从。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从根本上是要为经营主体发展创造可预期、更稳定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进而稳定经营主体的信心和预期,激发和扩大经营主体投资和消费需求。

对于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魏革军认为其中包括了两个层面:一是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要增强一致性,二是非经济政策也要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对于将非经济政策纳入政策一致性评估,魏革军建议,在制定非经济政策时,应将对经济的影响作为核心评估因素之一。明确纳入评估的非经济政策范围,对非经济政策的经济成本与效益进行量化分析,避免政策冲突与重复。

董希淼则认为,我国要综合用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让各类政策更加协调,协同发力,使政策效用更加明显,从而增强对稳消费、稳就业、稳外贸等支持力度。特别要运用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更精准有力地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

新京报记者姜樊

3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