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网 > 时事 >

41个关键词,经观带你读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 小采 时事

经济观察报两会报道组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都有哪些亮点?与以往有哪些不同?经济观察报两会报道组进行逐个解读。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GDP)5%左右

报告原文: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政策聚焦发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齐心协力。

经观说:为什么定5%左右?

2020年—2023年,中国GDP实际增速分别为2.3%、8.1%、3%、5.2%。其中,2022年未能实现GDP增速目标,2024年的GDP增速目标与2023年目标持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机构对于中国2024年经济增长最新预测值多在4.5%至4.7%之间;国内机构方面,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于1月9日发布的《2024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预计,2024年全年GDP增速为5.3%左右。

在2024年2月多地的“新春第一会”中,主政官员的表态与实际措施已彰显地方政府“拼经济”的迫切性。广东、山东、四川等经济大省也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高质量发展。总体来看,包括前三大经济大省在内的10个省份将GDP增速目标数值设定为5%,17个省份将GDP增速目标数值设定为5.5%或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5%左右的GDP增速体现了既积极又稳妥的思路。积极的一面是,在去年GDP同比增长5.2%的基础上,今年再达到5%的难度会进一步增大。今年继续提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体现了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活力的要求;稳妥的一面是,外部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挑战在增加,国内也面对多方面困难和挑战,所以还是要坚持底线思维,工作要做得更扎实,各项政策力度安排要尽可能大一些,一致性更高一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2022年和2023年的平均GDP增速低于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2024年要继续保持强劲增长,难度将比2023年更大。2024年是从恢复性增长回归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中至关重要的一年。为此,需要采取一揽子的政策措施,需要解决短期稳投资、中期稳大众消费、长期提高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以及中等收入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等问题。

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今年要实现5%的GDP增速并不容易,这也说明了今年国家稳增长的决心。当前稳经济重要的一环,就是稳房地产。从一二月房地产的销售情况看,稳房地产市场的压力还不小,需要更多的政策措施出台。同时,今年政策将在生产设备更新、居民生活汽车家电更新等方面发力,这些方面的效果也需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报告原文: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经观说:当前,先进计算技术、数智化机器设备、数智化劳动者等生产技术和生产要素的创新正在为人类社会带来新一轮的技术变革。新质生产力强调以创新为主导,正契合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新质生产力强调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各界深度合作。国家层面,需要加快建设数字基础设施、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完善科研体制、扩大对外开放力度等。企业层面,需要发挥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和主体地位,通过加强企业间合作、完善高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主体活力。

关键词: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

报告原文: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经观说:“超长期债券”一般指10年期以上的债券。历史上我国发行过15年期、20年期、30年期和50年期四个期限的超长期国债。当前国债发行市场以30年和50年的期限为主。发行超长期国债体现中央加杠杆稳定经济、更好统筹发展的决心。同时,以超长期特别国债来匹配相关中长期项目的建设需求,有助于缓解地方的偿债压力,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

关键词: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

报告原文: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严防新增债务风险。

经观说:近年来,随着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和地方政府举债规模扩大,地方债务风险日益凸显。2023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此后在财政部等部门的推动下,20多个省份相继发行了约1.4万亿元特殊再融资债券,来偿还存量政府债务,实现展期降息,缓释风险的作用。

2024年,一揽子化债方案的进一步落实,将有助于系统性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同时也意味着全面系统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速度正在加快。政府工作报告中“妥善”和“严防”的提法更是将对待存量债务风险与新增债务风险的要求予以明确。

关键词:赤字率拟按3%安排

报告原文: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

经观说:2023年初制定的财政赤字率目标为3%,因为2023年四季度增发特别国债,赤字率到3.8%。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虽然2024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但是财政支出的绝对额相比2023年预算增加1800亿元,依然符合积极财政的政策预期。

关键词: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为1200万人左右

报告原文: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经观说:1200万左右的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目标与2023年目标持平。过去三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均超额完成目标,分别达1269万、1206万、1244万。

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超1170万,再创历史新高。叠加超300万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与外出务工农民工增量,意味着2024年就业总量的压力仍然存在。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针对促就业提出多条举措,包括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对稳就业的支持,加大促就业专项政策力度。落实和完善稳岗返还、专项贷款、就业和社保补贴等政策,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支持等。

关键词: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报告原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经观说:作为反映消费需求的一项重要指标,2023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整体低位运行,四个月出现负增长,其中10至12月连续三个月负增长。2024年1月CPI则为同比下降0.8%,创2009年9月以来最大降幅。价格低位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表示,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列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会得到逐步缓解,居民消费价格有望随之企稳回升。预计2024年价格会温和上涨。

招银国际发布的报告预计2024年CPI增速为0.7%;信达证券(601059)表示,总体来看,今年CPI向3%迈进有阻力,2024年CPI或先向着1%迈进;北大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分析,受政策促进消费需求释放和低基数效应影响,CPI整体处于回升态势,消费品价格方面存在一定压力,服务价格方面则主要取决于需求恢复形势,预计2024年CPI同比增速较上年有所提升,约为0.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3%的CPI涨幅突出体现了政府在今年加大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跨周期调节,明显改变需求不足状态的决心,预计未来工作力度也会比较大。3%的CPI涨幅给今年的财政货币政策操作留出了较大的空间和回旋余地,这表明今年在扩大内需,扭转需求不足方面要下更大的力量,要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所以3%左右的CPI涨幅目标是非常积极、非常令人鼓舞的。

关键词: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培育壮大新型消费

报告原文:促进消费稳定增长。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实施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政策,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经观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5%,提高了43.1个百分点,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显著。

我国稳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庞大的内需市场是客观存在的。未来将如何促进消费更稳定地增长,从而持续拉动经济增长?首先,要促进收入增长,没有收入基础,老百姓就不敢消费;其次,要丰富消费的供给业态,消费领域的新业态、新场景、新技术能够激发和满足消费新需求,成为推动消费增长的新动能;第三,要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通市场的堵点、断点,降低商品和服务在各市场之间的流动成本,让经济更好地循环起来。

关键词: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报告原文: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经观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出现这一提法,为今年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工作任务指明了方向,回应了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市场各方对当下资本市场的关切。去年以来,A股市场如何走出低迷行情的轮回,引起热议。新春上班伊始,证监会便召开了十余场系列座谈会,也让市场各方对新任证监会主席吴清的履职和A股市场有了新期待。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最关键的一步是从制度入手,继续大力推进长期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健全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法治是市场稳定的基石,唯有通过长期、稳定、透明的规则制度,带给市场透明的预期,才能让资本市场行稳致远。

关键词:稳妥推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

报告原文: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稳妥有序处置风险隐患。稳妥推进一些地方的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经观说: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这也是金融管理部门在2024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央行、金融监管总局均在其2024年工作会议中对推动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作出专门部署。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稳妥推进一些地方的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是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的一部分,也是以金融稳定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要求。

关键词: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

报告原文: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分类帮扶支持。

经观说: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挑战下,民营企业盈利能力出现下降,同时杠杆率出现攀升,信用风险暴露加剧,民企债信用风险抬升。投资者对民企及其债券的信任度下降,导致民企的融资环境恶化,民企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持续存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提高民企贷款占比和扩大融资规模”,尤其是下沉到个体工商户这些经济的“毛细血管”,更进一步从政策上支持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将提振债券市场投资者对民企的信心。

关键词: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报告原文: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经观说:我国制造业已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但同时还面临着基础制造工艺设备、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进口依赖度高、发展不充分等问题。

补短板指聚焦产业发展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如基础材料、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等领域,积极应对“卡脖子”风险,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规模化应用创新成果。拉长板则需要不断提升重点产业链的韧性和竞争力,巩固如轨道交通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等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而造新板则需要在诸如通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信息、氢能等未来产业进行前瞻布局。

关键词: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报告原文:加大吸引外资力度。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标准制定,推动解决数据跨境流动等问题。加强外商投资服务保障,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经观说:大力吸引和利用外资是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内容。外商投资能推动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市场化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外商投资是衔接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的枢纽。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改善外商投资营商环境,建立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制度,才能为国内经济大循环提供制度保障;才能广泛利用全球资源,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全社会收入水平;才能更好强化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避免脱离全球供应链体系,稳定提升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为建立安全可控的供应链体系奠定基础。

其中,在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资质许可、注册登记、上市融资、税收和合规补贴的激励政策、开业条件、服务价格等具体方面,给予外资企业国民待遇;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平等对待国内外所有企业、个人及投资者的知识产权。依法依规高效解决外资企业关心的问题,只有真正落实好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才能给予外资企业更大的投资信心。

关键词:清理拖欠企业账款

报告原文:实施降低物流成本行动,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经观说:解决好企业账款拖欠问题,事关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预期,也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公平竞争,持续改善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年9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专项行动方案》。此前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也明确要求要严格执行《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不得拒绝或延迟支付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款项。

破解企业间相互拖欠的“连环套”问题,央企国企带头偿还的示范意义显著。此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的问题也必须紧急解决。而实现实质性清偿,将政策支持、统筹调度和监督考核纳入长效机制,才能长久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账期过长、清欠难度大的问题。

关键词:做强做优主业

报告原文: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

经观说:过往一直强调的“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为“做强做优主业”。这或许意味着国企发展改革的导向出现部分调整,防止盲目求大。

经过上一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已经成熟定型。因此,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将功能使命类改革任务摆在首要位置,突出围绕国家使命,更为强调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要求切实发挥国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更好地服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保障能源资源安全。

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朱昌明认为,上述要求会形成倒逼机制,推动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提升,杜绝“纸面改革”“改革空转”,切实解决国企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锻造一批发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的现代新国企。

关键词:加强财会监督

报告原文: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会监督,严禁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坚决制止铺张浪费。

经观说:近年来,中央及相关主管部门加强了财会监督的力度。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财会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财会监督,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维护经济安全。未来,主管部门应该会进一步完善财会监督体系和工作机制,依法依规加强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机构的财政、财务、会计活动监督。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报告原文: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建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

经观说: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是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工作重点,更是实现做强做优国有资本的两大路径,其中增强核心功能摆在首要位置,这与国企属性和功能使命类改革任务优先是一脉相承的。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报告原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

经观说: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过去几十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深入,国有土地的价值不断提升,由于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制约,农村土地价值一直无法获得真正释放,没有为农民带来更好的生活和收入。

近年来,随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不断深入推进,耕地和宅基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农民可以将闲置的耕地和宅基地流转给他人或经营主体,盘活了闲置资源,也为自己带来收入。

关键词:乡村建设

报告原文: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大力改善农村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充电桩、冷链物流、寄递配送设施建设,加大农房抗震改造力度,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经观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取得一定发展,但发展和进步速度不及城市,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为了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尤其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为农村地区补短板,促进城乡间一体化、协同化发展。

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将吸引国家财政和社会资金等各类资本要素流向农村地区,由此也将产生商业机遇,尤其是相关领域的供应商、建筑商及相关服务的企业,在这一轮乡村建设行动中,或迎来商业机会。

关键词:大力发展五大金融

报告原文: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

经观说: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这为未来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指明了方向。随后,金融监管部门统筹部署,各家金融机构响应并推进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对五大重点领域的资金支持。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列入,延续了对金融工作中做好五篇大文章的重视,在重点战略、重点领域方面落实好优质金融服务,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要求。

关键词: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报告原文: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经观说:预计到2050年,我国将全面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老龄化应对刻不容缓。作为我国老龄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支柱个人养老保险发挥着重要作用。2022年,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落地,并率先在36个城市展开试点,取得了积极成果。数据显示,2023年个人养老金账户累计开立达5000万户,参与人数已达2022年全国纳税人数的76.8%。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可以使更多百姓在配置个人养老金的同时享受税收优惠,为自己增加长期养老保障。

关键词: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报告原文: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经观说:长期护理保险是指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日益成为社会难题。2016年,国家开始推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至今已经扩展至49个城市,参保人群覆盖到1.7亿人,累计超200万人享受待遇。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失能人群在4000万以上,面对失能保障缺口,进一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建设将有助于使更多的失能人群得到相关保障,让他们更有底气地度过桑榆时光。

关键词:人工智能+

报告原文: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经观说:在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带动下,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目前国内互联网大公司如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京东等都已经推出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如百川智能、智谱华章等也初具规模。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市场呈现“百模争鸣”的快速增长态势。

根据赛迪研究院数据,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达5000亿元人民币,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下一步,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从实验走向生产,人工智能技术将更深地应用到核心业务中。

与美国相比,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实力目前仍有差距。但在“人工智能+”等应用层面,由于国内有更完善的产业链,更丰富的数据和应用场景,如果方向确定,2024年或将成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之年”,大模型将在许多垂直领域大有作为。

关键词: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报告原文: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

经观说:最新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10.3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1.2万家。

推进数字化赋能、实现数智化转型,进一步优化产业链变得日益关键;在这一进程中,中小企业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朝着产业链创新、价值链升级的目标不断进取。

可以看到,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在不断释放信号,将持续引导更多中小企业走上专精特新的发展之路。要抢占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必须以高质量发展来促进产业转型,重塑“中国制造”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报告原文: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完善国家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重大攻关任务。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经观说: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近年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带来交叉融合创新、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正在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但我国在这一轮新的技术变革中仍存在短板,以芯片这一信息技术产业核心为例,国产芯片产业链自给率仍然较低,在上游设备、制造材料和知识产权等方面存在“卡脖子”风险。

在全球科技领域竞争加剧的情形下,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助于集中资源,更好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芯片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

报告原文: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国产大型邮轮成功建造,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

经观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目前已在全球汽车市场取得领先地位。

据行业数据统计,自2015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连续9年全球产销量第一。2023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

2023年全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部汽车销售量比重达31.6%,较2022年提升6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2041万辆,占汽车保有量比重为6.1%,较2022年底提升2个百分点。

关键词: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

报告原文: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经观说: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有“上半场”和“下半场”的说法,“上半场”是指汽车动力领域的新能源化,“下半场”是指汽车功能领域的智能网联化。

具备智能车身、智能底盘、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智能网联功能的新能源汽车,已是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的重要特征。从全球范围内看,不论是在整车还是产业链领域,中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都拥有领先优势。

作为连接能源、智造、网联、出行等众多行业跨界融合的交汇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创新前景和蕴含的商业价值十分广阔,使其成为当前重要的前沿产业之一。

关键词: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报告原文: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经观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5次提到“汽车”,与往年相比,新能源汽车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频率提高。

除了提到“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还提到“出台支持汽车、家居、电子产品、旅游等消费政策,大宗消费稳步回升,生活服务消费加快恢复”“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关键词: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报告原文:优化房地产政策,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要一视同仁给予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经观说:从2023年10月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以来,多个部门联合响应。

一系列鼓励涉房融资的政策,试图改变三年来金融体系对房企融资的“偏见”,例如只敢给央国企放贷,对出险房企避而远之。今年2月6日,金融监管总局再开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专题会,强调对合理融资需求做到“应满尽满”。

这是一场联动金融、住房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行动,目的是搭建起政、银、企之间的沟通平台,以协调机制“白名单”为抓手,给不同所有制房企融资开出一条绿色通道,加快审批授信和放贷全流程,确保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改善房企流动性,切实促进金融与房地产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报告原文: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经观说:自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以来,“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不断在高层级会议中被提及。

2023年11月,住建部部长倪虹对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做出详解。他提到,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是破解房地产发展难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过去在解决“有没有”时期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应现在解决“好不好”问题、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亟需构建新的发展模式。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应该注重市场供需关系,以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为重点,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好房子。“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防止市场大起大落”。

关键词: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

报告原文: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经观说:“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是新提法,要求从制度源头入手,这也是推进住房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

住建部部长倪虹提出,要完善房屋从开发建设到维护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基础性制度。这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要推动商品房开发方式、融资方式、销售方式转型,有力有序推行商品房现房销售;二是要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等制度。这便是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的大致框架。

关键词: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

报告原文: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

经观说:居民医保扮演着保障居民病有所医、减少因病返贫风险的角色,其筹资方式由个人缴费和财政补助构成,近些年这两部分均持续上涨。

在财政补助端,2011年—2023年,人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200元/年上升至640元/年。其中自2018年开始,人均财政补助上涨幅度为30元/年,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上涨幅度依旧为30元/年。

个人缴费部分,2011年—2013年,个人缴费维持在60元/年左右。随后,个人缴费开始以30元/年左右的涨幅增长,2023年为380元/人,近十年个人缴费的涨幅达到5倍以上。这样的涨幅让居民医保缴费的压力逐年上涨,抑制了一些居民参保的积极性。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未提及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标准。

近年两会,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控制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标准增长幅度同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

此前在经济观察报《十亿居民医保挑战:催缴、停缴、该如何缴?》一文中,多位专家和地方财政部门人士表示,为覆盖医疗费用支出的增长,居民医保的收入端就必须水涨船高,预计未来居民医保个人缴费还是会继续提高,这也将给居民缴费带来压力。

关键词:放宽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

报告原文:加大吸引外资力度。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

经观说:政府将降低外资进入医疗等服务行业的门槛,进一步开放这些行业,允许更多的外资企业和投资者进入并提供服务。这可能包括简化审批流程、放宽外资股比限制、减少或取消某些前置条件等措施,使得外资更容易在中国设立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或参与医疗行业的投资与经营。对于外资企业和投资者来说,这将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发展空间。

此前,《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都明确规定外资“禁止投资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应用”,但该规定表述宽泛,尚需可操作性指引。

2023年8月,国务院发布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明确提出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加快生物医药领域外商投资项目落地投产,鼓励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在境内开展境外已上市细胞和基因治疗药品临床试验,优化已上市境外生产药品转移至境内生产的药品上市注册申请的申报程序。

关键词: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

报告原文: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强化医保基金使用常态化监管,落实和完善异地就医结算。

经观说:我国目前有300多个医保统筹地区,大多数地区实施地市级统筹,但统收统支仅占全部地区的1/4,其余主要采用调剂金、风险调剂制度,即七成左右地区实际上采用县级统筹+调剂金的模式。

分散统筹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异地就医困难。欠发达地区的患者去市区、省会或中心城市看病时无法报销,在参保地之外常住的居民就医也困难,一直以来就有声音呼吁提高统筹层级以应对流动人口规模庞大的现实。

此前,辽宁、四川先后发文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的省级统筹。这意味着在一个省份内,基本医疗保险的基金将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包括缴费基数和费率的统一、待遇支付标准的统一等。

省级统筹后,首先带来的是医保报销流程会更加简单快捷,这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的医保待遇差异,提升医保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使不同地区的参保人员在享受医保待遇上更加平等。更长远来看,医保省级统筹也有助于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增多等长期挑战,确保医保制度的长期稳定运行。

不过,医保省级统筹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有些省份省内地区发展差距很大,如果全省筹资与待遇统一往下就“低”,经济水平高的城市积极性必然不高;如果筹资和待遇往上就“高”,对财政来说也是挑战。顶层制度设计需要考虑这一客观现实。

关键词: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报告原文: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以患者为中心改善医疗服务,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经观说:许多患者都有在多家医院就诊的经历,尤其是重病患者,往往在一二级医院就诊后会转至三级医院治疗,不同医院检查检验结果无法互认、重复检查检验,给很多患者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影响就医体验。

2022年11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印发了《“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提出要推动全国医疗机构信息互通共享。

据官方数据,目前已有超200个地级市开展了检查检验结果的互通共享。有关部门要求2025年底全国所有二级公立医院要实现检查检验结果跨机构调阅,解决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对检查检验结果“不能认、不愿认、不敢认”的问题。

关键词:加快补齐儿科、老年医学等服务短板

报告原文:加快补齐儿科、老年医学、精神卫生、医疗护理等服务短板。

经观说:由于医生储备不够、就诊人群相对特殊等原因,儿科、老年医学、精神卫生、医疗护理等医疗服务长期存在短板。

以儿科为例,因对儿童用药比成年人要更为慎重,儿童就诊存在沟通难、问诊难、服药难、诊治难,儿科普遍面临着医生培养难、招聘难、流失率高等问题。截至目前,国家卫健委全国医师电子化注册系统的统计显示,我国儿科执业医师数量为23万人,每千名儿童拥有的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92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师1.5人,有一定差距。

再以精神科为例,2023年8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谈到,中国精神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短板,一是医生储备不够,二是资源投入不够。2024年2月,他在呼吁关注和重视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心理问题时又提到,目前全国专职的儿童精神科医生严重不足,只有部分大城市有专门的儿童精神科门诊和病房,很多患儿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关键词: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报告原文: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完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经观说:自2005年开始,人社部、财政部每年会根据社会平均工资和物价的增长,对养老金进行适时调整,退休人员养老金此前已实现19连涨。从历史涨幅来看,2005年—2015年,涨幅均在9%以上,2016年涨幅为6.5%左右,2017年涨幅为5.5%左右,2018年—2020年涨幅均为5%,2021年—2023年涨幅分别为4.5%、4%、3.8%。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曾面临一定压力。2020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首次当期收不抵支,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依旧在4.8万亿元以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社部多次提出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有保障。2024年初,财政部资产管理司司长侯俊明也表示,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资金约1万亿元。2024年,将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补助力度,深入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健全相关体制机制,管好守好人民群众的养老钱。

关键词: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报告原文:加强老年服务和用品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经观说:中国已进入中度老龄社会,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国首部“银发经济”政策,鼓励强化老年用品创新、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大力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推进适老化改造等。政策还提出,要在科技创新、用地用房保障、财政金融等方面支持“银发经济”发展。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及指标体系研究》预测,至2030年,中国老年人口消费总量约为12万亿—15.5万亿元,届时将约占全国GDP的8.3%—10.8%。

关键词:健全生育支持政策

报告原文: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优化生育假期制度,完善经营主体用工成本合理共担机制,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经观说:2022年7月,《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提出7个方面20项举措,形成了生育支持政策的基本框架。目前相关的支持措施陆续出台,逐步实施。

过去一年,在经济支持方面,中国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提高到每个子女每月2000元,21个省(区、市)在不同层级探索育儿补贴政策,其中云南、宁夏实现全省覆盖。在服务支持方面,中央预算内投资35.2亿元,中央财政投入15亿元支持普惠托育;在照护支持方面,各省(区、市)普遍延长产假至158天及以上,超过半数的省份生育津贴支付期限不低于158天;在社会支持方面,各地各相关部门通过多种形式,逐步形成全社会关注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

报告原文: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深化“双减”,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

经观说:“扩优提质”四个字简明扼要地反映了未来一段时间基础教育工作的攻坚目标和重点任务。它直指当前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两大核心问题:不均衡和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这一目标的提出,不仅能够为构建教育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是推动教育公平、提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落实“扩优提质”的攻坚目标和重点任务,2023年7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该意见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即到2027年,巩固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力争达到60%以上(2022年为54%);在义务教育阶段,扩增一批新优质义务教育学校,义务教育优质学位供给大幅增加;在高中教育阶段,培育一批优质特色高中,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扎实推进,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持续提升;在特殊教育方面,特教学校在20万人口以上的县基本实现全覆盖,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7%以上(2022年为96%)。

关键词: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报告原文: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增强中西部地区高校办学实力。

经观说:将高等教育置于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高度,并充分发挥其龙头作用,是教育变革的关键所在。在这一战略定位下,教育部把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战略工程,作为去年九项重大工程之一推出。今年3月1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高东锋表示,高等教育将聚焦新质生产力建设新要求,深入推进“新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体系化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下一步,教育部也将对标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龙头作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坚持服务补短板、扬长板、锻新板,持续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着力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解决“卡脖子”“卡脑子”“卡嗓子”的问题提供人才保障,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3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