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万亿市场规模迎来利好
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到商业航天。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财联社注意到,这是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是在新质生产力的框架下。
蓝箭航天CEO张昌武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美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历程已经验证了航天是可以商业化的,是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的,也是能够促进科技创新、科技突破的一大利器。同时商业航天对于国家太空安全影响也是越来越大的。因此,国家需要商业航天快速发展,需要商业航天作为航天强国中的一股力量,需要商业航天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回顾商业航天发展可以发现,2015年被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元年,当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标志着中国航天迈向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道路。
记者注意到,在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
张昌武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及商业航天,表明中央层面明确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作为业内企业感到振奋,也感到机遇非常宝贵。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发展商业航天是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框架下。对此,张昌武对记者解释,新质是以新技术深入应用为驱动的,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商业航天同样也是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引领的行业,因此商业航天发展必将带来新质生产力,或者说,商业航天本身就是一种新质生产力,是一种新产业、新能力、新可能。
从去年至今,中国商业航天表现亮眼。去年12月,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射“谷神星一号”,顺利将2颗卫星送入轨道;今年1月,民营火箭公司东方空间研制的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遥一)运载火箭首飞并取得成功。今年东方空间预计还将执行2次“引力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任务。
此外,国内民营液体火箭也有所斩获。2023年4月,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三级中型火箭“天龙二号”首飞成功,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迎来首款入轨飞行的液体运载火箭。
今年1月,广州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宇航)发布消息称,“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将于2025年执行首次飞行任务,发射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自主研制的低成本货运飞船,开展在轨全流程考核验证。这也是中国商业航天企业首次参与空间站低成本货物运输工程研制及发射任务。
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主任金仲和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全球经验来看,航天产业商业化是大势所趋。在开发太空资源的进程中,民间力量可以与“国家队”互补并形成良性竞争。
张昌武表示,中国商业航天目前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整体上来看是在朝着这个产业聚集。从业内企业的角度来看,竞争与机遇并存。在火箭、卫星、卫星互联网、卫星下游应用等赛道上,商业化的程度不一,但都出现了许多市场参与者。
张昌武认为,从全球来看,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水平与美国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这与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目标牵引是有关系的。运载火箭是商业航天产业核心环节,是一个高投资、高风险的行业,决定了需要在政府的扶持帮助下发展的,比如针对商业发射的监管政策的不断优化、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等。
对于商业航天,今年是关键一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近日发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表示,2024年是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关键之年,预计中国航天全年实施100次左右发射任务,有望创造新的纪录,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将迎来首次发射任务,多个卫星星座将加速组网建设。
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自2015年以来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2024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预计2024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约达2.34万亿元。
“商业航天发展确实迎来了重大的窗口期和机遇期,也决定这个阶段行业和企业需要更加的冷静和务实,需要更加的扎实和严格。应该说国家从政策和资源层面对商业航天有了系统性的指引和保障,接下来就需要企业做好自己交付成绩。”张昌武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