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发力“绿色改造”
为实现“双碳”目标,长三角各地正在掀起一场“绿色改造”。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上海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绿色低碳发展。
近日,上海发改委印发了《上海市2024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安排》,为上海未来一年的碳减排和节能工作指明了方向。
上海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业界人士认为,这一重要文件的出台,体现了上海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坚定决心。
其中提出,加强绿证与能耗双控政策衔接,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全市考核口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
同时,各区、各行业、各重点区域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按照确保完成后两年平均“十四五”剩余目标、力争完成“十四五”规划进度目标。重点用能单位严格实施能耗总量控制。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工程减排量完成国家下达目标,煤炭消费总量持续控制。
按照今年安排,加快吴泾等重点区域整体转型,推动漕泾综合能源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化工产业向杭州湾地区集聚。加强落后产能调整力度,实施调整项目450项。加快布局和培育绿色低碳新赛道产业发展,推动新型储能、氢能、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数字赋能,推进年综合能耗2000吨标准煤以上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
“目前,上海按照既关注当前发展,又考虑长远的原则在谋划和推进相关重点工作和举措。”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副总经理齐康对《》记者指出,一方面强调通过强化节能减排举措、引入绿证绿电消费,来力争完成各项“十四五”节能减排目标。另一方面,围绕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加强建筑、交通、能源电力等领域转型,推动循环经济建设,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强化科技创新,来推动实现碳中和节能减排综合目标。
据悉,上海日前还印发《上海市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的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定出台30个左右产品碳足迹相关地方、企业或团体标准,基本建成产品碳足迹服务平台体系,显著拓展产品碳标识应用场景,推进打造50家以上绿色低碳链主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服务水平的绿色低碳专业服务机构;到2030年,制定出台100个左右产品碳足迹相关地方、企业或团体标准,全面建成产品碳足迹服务平台体系,推动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在长三角全面实施并广泛应用,形成市场化良性运转的绿色低碳供应链,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低碳链主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
齐康进一步指出,当前,上海在节能减排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向企业主体和重点排放单位传导节能减排任务要求的机制还有待理顺和加强。同时,通过强化节能减排和低碳转型,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落地的路径还需要进一步明晰,“另外,国际贸易中绿色低碳转型带来的产品碳足迹等挑战日趋急迫”。
“上海应发挥既有工作基础优势,积极应对上述挑战。”齐康表示,一是结合当前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趋势,制订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管理办法,强化落实重点企业责任;二是针对能源电力、建筑、交通等低碳转型,强化场景设计,聚焦技术突破和产业创新,发展新质动能;三是针对当前绿色低碳转型形势要求,抓紧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培育发展链主企业,夯实核算规则和认证服务体系。
多地探索试点方案
为实现“双碳”目标,各地正在掀起一场“绿色改造”。
2023年,浙江杭州举办了第19届亚运会,并在亚运历史上首次实现了碳中和,从“无废亚运”到“无废城市”,杭州不断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围绕绿色低碳这一命题,杭州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探索。
2023年6月,《杭州市碳达峰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出台,计划制定了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明确产业、建筑、交通、农业领域低碳转型方案,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和碳排放监测试点。
2023年底,杭州入选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随后,杭州发改委迅速制定试点城市方案,《杭州市碳达峰试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于今年3月20日发布,提出到2025年,“双碳”数智赋能行动取得积极进展,全市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到2030年,全面建成全国碳达峰数智治理标杆区、科技引领样板区和制度创新示范区,探索形成产业轻量型城市碳达峰实现路径,为全国同类型城市碳达峰工作提供杭州经验。
绿色低碳也是江苏近年来持续探索的领域。
据预测,江苏碳达峰前的碳排放增长量中,有40%将来自于建筑,因此城乡建设领域的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2023年6月14日,江苏省住建厅发布《江苏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江苏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增速得到有效控制;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绿色低碳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眼下,安徽同样加快建设绿色智能的制造强省,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一些制造业企业开始有了“碳账本”。
“企业生产活动中,会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碳足迹,这些足迹是由各种碳排放因子构成的。”安徽聚芯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碳排放管理员王松对记者表示,碳排放管理员的重要职责,就是精准捕捉这些因子,通过科学换算,得出二氧化碳排放的当量,以此为基础,将企业的碳排放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可量化的形式,就像是为企业建立了一个“碳账本”。
王松表示,为了准确掌握这些数据,碳排放管理员需要深入企业现场,详细了解其生产过程和工序,以及能源的损耗情况,“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我们能够精确地识别出企业的碳排放因子,从而为企业制定更科学、更合理的碳减排策略提供有力支持”。
据其介绍,2021年起,王松所在的团队已经对铜陵精达旗下四家工厂进行了碳排放核算,通过工艺技改、设备改造等方式,从源头端口实现减排二氧化碳12.5吨。
在业内专家看来,诸如这些探索和创新实践活动,在引领安徽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必将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