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源共治、四级化解,郯城县杨集镇基层治理新模式实现“双提升”
4月6日讯基层治理是社会治安尤为重要的第一道防线,是实现社会治安长治久安的重要手段。郯城县杨集镇结合实际,坚持以“化解矛盾防风险、调解纠纷促和谐”着力点,积极推行“三源共治”“四级化解”基层治理新模式,有效解决了“群众诉求难、矛盾解决难、处置满意难、问题跟踪难”等问题,全面提升了矛盾化解效能和基层治理效能。
多点发动细化源头预防
杨集镇综治办联合司法所、派出所等相关部门,从“警源实治+诉源善治+访源精治”入手,不断强化源头治理。一是建立辅警与网格员联动机制,打造全天候不打烊的调解工作室,将非警务警情和民事纠纷警情分流到基层处置,打破警源治理时间限制,有限发挥警调衔接优势,防止矛盾纠纷转化为警情,减少民转刑案件的发生。二是不断推进“诉前引调”工作。由镇综治办、司法所牵头对可以调解的纠纷进行诉前调处。特别是针对农村邻里纠纷、婚姻纠纷、家庭纠纷等,进行全方位的排查,不留死角,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控制。实行“一村一律(法律顾问)”,着力抓好矛盾纠纷调处、法律文书书写、法律知识的宣传等工作。自施行“一村一律”(法律顾问)以来,为村民群众积极开展法律咨询服务达860余场次,主要涉及婚姻、土地、邻里、环保、交通等方面的法律事务,为乡村振兴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障。三是构建资源大整合、数据大运用、部门大联动的调解模式。依托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和12345便民服务热线,建立了全链条受理机制,强化信访矛盾源头治理,把各类矛盾风险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化解在小,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多方联动强化风险化解
杨集镇创新建立分级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将矛盾纠纷化解分为四级:村级化解、包村干部化解、镇综治办化解、镇直部门化解,由此流程逐级化解。
在村一级,组织各村成立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小组,由村“两委”成员、网管员组成,定期进行地毯式排查,做到早排查、早发现、早调处。包村干部每个月一排查、一分析、一化解,对村级不能化解的矛盾进行梳理、会商、再化解。在此基础上,镇综治中心不定期进行抽查村级矛盾纠纷化解情况,并将村部分级化解工作纳入年底重要考核依据。同时,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成立由网格员丁可明(金牌调解员)任主任、各村网格员为成员的“馨网格”矛盾纠纷调解室,专门调解疑难矛盾纠纷。自调解室成立以来,已成功调解大泥湖梁某某与邻居李某某宅基地纠纷、寺东李某某与邻居李某某宅基地纠纷、王海子杨某某与地邻丁某某土地纠纷等6起疑难矛盾纠纷,及时、有效地化解了矛盾,避免了“民转刑”案件的发生,维护了社会稳定。
在镇一级,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打造集群众来访接待、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调解、社会治安防控、县域城乡治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治中心,从矛盾纠纷预警、化解、应对三项机制入手,通过召开矛盾纠纷调解会,对重大矛盾纠纷进行现场督办,确保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内部、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对前三级无法化解的矛盾归口管理,镇综治中心协同各行业部门一站式受理,使综治中心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终点站”。官集村民王某某和孔圩村村民刘某某土地相邻已有数年,由于时间久远,两村之间土地界限模糊,两家之间产生土地纠纷矛盾,多次发生口角。两村所属片区、村委会曾分别进行多次调解,问题始终无法得到根本解决。镇综治部门联合司法所提供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依据,协调自然资源所明确了土地界限,咨询了相关部门,了解了相关政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向双方当事人解读风俗、法理。最终,双方均作出了让步,困扰多年的心结终于得以打开,多年来的积怨终化解,双方现场握手言和。
多维推动优化治理模式
优化“自治+德治+法治+智治”模式进一步优化“三源共治”全流程。在党建引领的基础上,以村民自治为基础,德治为引导,法治为保障,以科技智治为支撑,有效激活了基层社会治理内生动力。
优化“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治理模式,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以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为主导,通过整合网格化、信息化社会治理资源,推动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以“小网格”构筑“大平安”、服务“大民生”,持续深化“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社会治理模式,强力推进社会治理服务机制建设。依托综治中心平台以及网格和微网格,在“雪亮工程”的基础上,通过“1+N”架构以人、地、物、事、组织为核心内容的基础信息库,实现对全镇重点区域的人员、车辆预警预控全覆盖。同时,聚焦“内源激活”,落实村规民约、实施积分管理,深度融合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智治提升,有效破解乡村基层治理管理难问题。(通讯员李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