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重启上市:大刀阔斧裁员超扭亏2023年营收仅增长1.69%
出品: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木予
弃美转港、资料失效,沉寂一年半后的喜马拉雅重启上市之路。
据披露易公开信息显示,4月12日,在线音频平台喜马拉雅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继续推进主板上市进程,由高盛、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担任联席保荐人。
此番已是喜马拉雅第四次冲击IPO。2021年9月,受国内数据安全监管政策收紧影响,公司主动撤回美股招股书,短短3天后转战港股。2022年3月,喜马拉雅按照联交所要求更新财务数据,却依旧未能如愿通过聆讯,6个月后招股书过期失效。
上市之路一波三折,融资环境日益趋冷,喜马拉雅如今面对的是喜忧参半的业绩表现、增长乏力的现实困境以及更加谨慎的投资者们。能否顺利登陆资本市场,前景仍不甚明朗。
五年累亏近31亿裁员超43%换盈利?
据灼识咨询统计,若按在线音频移动端收听时长及在线音频总收入计算,2023年喜马拉雅的市场份额约为25%,稳居行业第一;平台总收听时长高达17873亿分钟,是市占率第二名公司的10倍有余,占所有在线音频平台移动端收听总时长的60.5%。
尽管如此,成立12年以来,喜马拉雅始终未能彻底摆脱亏损泥沼。结合往期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2018-2022年期间,公司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7.56亿元、7.48亿元、5.39亿元、7.18亿元和2.96亿元,5年累计亏损约为30.57亿元。
连年亏损不止的局面直至2023年才有所好转。据最新版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喜马拉雅实现总营收61.63亿元,经调整净收益(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录得2.24亿元,经调整收益率首次翻正为3.6%。
不过,令人振奋的数据背后,并非是内容变现商业模式的创新,而是老生常谈的降本增效。
对比营业成本和费用开支不难看出,2023年喜马拉雅与内容创作者及第三方IP合作分成、内容成本、支付手续费、带宽成本等主营业务成本约为26.90亿元,与2021年的26.94亿元基本持平,较2022年同指标仅小幅下降7.72%。
而报告期内,公司的研发开支、销售及营销开支和行政开支都较2021-2022年显著减少。其中,行政开支由2021年的14.14亿元骤降至2023年的4.68亿元,行政费用率低至7%。支出占比最高的雇员福利开支从10.53亿元径直缩减至3.03亿元,占毛利润的比例较2021年同指标下降近25个百分点。
销售及营销开支也由2021年的26.30亿元降至2023年的20.70亿元。除了渠道推广开支不断压缩,2023年公司的销售及营销人员福利开支同比降幅最高,约为20.97%,占毛利润的比例从2022年的5.30%减少至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