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网 > 时事 >

CF40宏观政策季度报告:一季度国内经济存在三个亮点,化解房地产风险仍需尽快发力

时间: 小采 时事

记者杨希,实习生林秋彤北京报道

4月22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宏观政策季度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CF40资深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CF40宏观政策季度报告《债务增长与债务风险的平衡》(以下简称《报告》),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执行院长郭凯参与讨论,并做主题报告《“产能过剩”的政治和经济》。

《报告》提到,2024年第一季度,国内经济发展存在三个亮点。在工业生产方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积同比增速6.1%,分别较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提高2.4和3.1个百分点。在出口方面,美元、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出口额均实现了正增长,这是2022年四季度以后,季度出口速度首次转正。在消费意愿层面,一季度居民消费倾向有所改善,达到63.3%,较去年一季度提高了1.3个百分点,其中服务类消费有明显提升。

《报告》认为,尽管总体形势回升,一季度国内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名义GDP增速放缓的困扰。虽然实际GDP增速超全年目标,但是名义GDP增速放缓至4.2%,较去年全年名义GDP增速回落了0.4个百分点,面临增产不增收,经济增长获得感偏弱的局面。

张斌指出,房地产投资问题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关键问题,一季度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为-9.5%,对经济发展形成主要拖累。具体来看,房企现金流并没有显著改善,债务压力较去年更为明显。《报告》中指出,地方政府缺乏有效应对手段,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应尽快采取措施,助力破解房企危机。消费复苏进度有所放缓

2024年一季度,我国GDP实际同比增速为5.3%,名义增速为4.2%;名义GDP同比增速已经连续4个季度低于实际增速。今年一季度名义GDP增速低于去年。名义GDP增速是居民收入、企业盈利和政府税费收入的总和,比实际GDP增速更显著地影响社会公众的获得感。

《报告》指出,工业生产成为一季度经济表现的亮点。大部分工业行业的增加值增速都高于去年同期,但工业企业实际营收和利润的实际表现依然低迷,企业盈利仍待修复。

在居民消费方面,《报告》分析,居民消费倾向继续改善,但消费复苏进度有所放缓。居民消费指标表现距离趋势水平仍有不小差距。就业压力在一季度也有所增强,低通胀状态依然持续,反映出国内依然存在比较明显的总需求不足问题。

张斌认为,当前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在供给方而在需求方,不是生产效率和资产配置等实际变量的问题,而更多是收入、盈利以及资产价格等名义变量的问题。如果收入不佳、盈利受损、资产价格偏低,预期和信心就会偏弱。解决名义变量问题与解决实际变量问题所倚重的工具是不一样的。

“解决名义变量问题,无论采用何种政策手段,最终都要落实在信贷和货币增长上。今年的整体财政安排已经确定,我们认为财政工作的重点应在于确保预算的充分执行。”张斌表示:“货币政策是今年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需要迅速且大幅度地下调政策利率,并进一步扩大抵押补充贷款(PSL)的规模,向市场传递信号,让市场相信央行在提升价格水平方面的信心”。宏观经济部门需尽快发力

《报告》中提到,房地产企业目前面临的债务危机,一方面来自于销售收入大幅下降且难以使用,另一方面在于新增融资几乎断流,融资现金流和销售现金流合并以后,远低于房企经营活动现金流支出,出现巨大的现金流漏洞。

张斌表示,目前环境下,绝大部分的房地产企业处在不正常销售环境中,同时也处在不正常的融资环境中。“房地产行业已经过度调整。如果房地产相关信贷支持上不去,我们的总需求、总支出就得不到保障,那么我们想走出需求不足的局面就很困难。”张斌表示。

目前,中央明确要“进一步优化房地产政策”,据住建部数据,全国各地已经建立了省级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截至3月底,已有1247个项目获得贷款发放1554.1亿元。CF40测算显示,在销售大幅下滑时,一季度不足2000亿的融资资金流入对房地产行业而言显得杯水车薪。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24年1-3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额21355亿元,下降27.6%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30.7%。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25689亿元,同比下降26.0%。其中,国内贷款4554亿元,下降9.1%;个人按揭贷款3643亿元,下降41.0%。

张斌认为,地方政府既缺乏足够的政策资源,又缺乏足够的资金,长远解决房企流动性问题,地方政府压力较大,在处理房地产企业债务危机上有心无力,难以独自负担。张斌建议:“房地产行业需要重组,需要更多地通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出面,借助国家信用解决问题。有必要尽快稳住房地产企业现金流,这需要更多靠中央政府发力解决”。厘清房地产企业属性

CF40相关研究表明,相较于其他国家的房地产企业,中国的房地产企业具有独特性,呈现出较为典型的高杠杆率和低回报率特征。房地产的资产负债率仅次于银行、保险等资产负债率,头部房产企业的杠杆率基本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持平。此外,房地产的ROA仅较高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且显著低于其他非金融行业。

郭凯认为,我国的房地产企业所有的指标更像银行而非普通企业,处置金融机构风险和处置普通企业风险,需要完全不一样的技术。郭凯指出,首先要对房地产企业进行甄别,判断其是否具有系统重要性、是否具备可持续性。此外,如果确认房地产企业面临类似影子银行危机,那就需要按照处置金融机构风险的方式来处置。

“我们现在采用的是多点介入,每个项目都是作为个体在处置。但通常处置金融机构是单点介入,也就是从顶部开始处置,分析资产负债表,然后决定从哪一步开始处置。”郭凯表示。

53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