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四大建议提振信心改善预期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范思立
由中关村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联合主办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经济发展升级”——NSE50季度论坛暨2024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日前举行。专家学者们就“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经济发展升级”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贾康,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理事长、浙商证券(601878)首席经济学家李超,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黄剑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张茉楠,望正资本全球宏观对冲基金董事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理事、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刘陈杰,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熙诚致远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董事许峻铭等出席会议。会议由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副院长许磊主持。
贾康表示,一季度我国经济呈现向好趋势,GDP增速达5.3%,工业增加值、社会投资等关键指标表现强劲,超越市场预期,显示经济具备一定增长动能。国际机构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测,反映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前景的乐观态度。此向好态势源于政策效应显现,尤其是去年第四季度实施的预算调整方案、1万亿元特别国债等政策组合,春节期间已带动市场热度上升,与“疤痕效应”消退、市场潜力释放及政策支持共同助推经济回暖。
贾康发表演讲
贾康表示,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电力储能等领域展现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与持续创新,形成经济增长亮点,但市场预期与企业信心尚须提振,地区与企业发展失衡问题突出。基层市场与企业普遍反映“困难”,凸显发展新质生产力(具乘数效应、跃升特性)的重要性,将其与现实对接,以应对当前挑战。
如何提振信心、改善预期?贾康提出四点建议:紧跟中央改革与财税部署,深化市场经济体制与对外开放,促改革红利释放;聚焦人工智能+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重启头部企业上市,激发民营经济;全力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强化法治与市场公平;关注房地产业与城镇化,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撑经济稳健发展。
李超阐述了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差异,强调新质生产力旨在通过科技进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他认为,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推动第四次科技革命、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
李超发表演讲
李超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素质、新型生产工具(如新型举国体制下的科技基础设施与创新平台)及生产关系变革的影响,并指出全要素生产率难以直接核算,故采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出口、“新三样”、研发投入强度、专利数等作为观测指标。
对于2024年投资机会,李超预计,市场焦点将由传统生产力转向新质生产力。上半年应关注基建、地产稳增及出口出海带来的性价比优势,下半年大科技、大健康和大制造赛道有望占据主导地位。政策层面,新质生产力与科技金融密切相关,央行设立信贷市场司以支持科技金融发展,预期结构性货币政策将开启基础货币投放新路径。此外,新质生产力作为产业政策的一部分,体现在产业目录调整等措施。
在新质生产力对应的十七个产业中,包括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和九大未来产业(如元宇宙、脑机接口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受到市场深度剖析,而未来产业因预期差较大,有望成为长期投资热点,但投资者需留意风险偏好上升的时机。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作者:范思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