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内陆区域地缘结构的“正、反、合”:基于长时段视角
区域地缘可以从地理视角出发来理解。亚洲内陆区域的人类生存环境相对恶劣,水资源决定生存环境,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类生计和获食模式,如绿洲灌溉农业和游牧业、畜牧业,也决定了人口发展规模。农牧关系是理解该地区长时段历史的主基调。基于生计类型,不同族群之间相互冲突与彼此交融,促成了内陆亚洲文明互动共生的早期发展,如丝绸之路的形成。
费尔南·布罗代尔提出了著名的长时段理论。他认为,长时段是各结构和结构群之间稳定的历史。长时段的主要内容为结构与时间。结构居于首要地位,起着干扰时间并改变其范围和速度的作用。时间具有层次和多元性,短时段的个别人物和事件也包含在内。他最关注人与自然不断重复对话的长时段历史,认为长时段构成了历史的基础,是一切历史现象的引力中心。布罗代尔在《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一书中论述了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历史,尤为重要的是,它本身就代表了当代的历史。从总体历史的角度出发,他将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在位时期(1556-1598年)的地中海世界视为整体加以考察。作者在广泛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把日常生活与历史潮流有机结合起来,立体地再现了所述时代地中海及相关地区的人类全貌。
以交通距离、运输技术发展和空间权重为核心要素,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欧文·拉铁摩尔建立了史地研究法:区域的大小取决于运输是否便利,特别是在河流与运河堪资利用的地方,区域的大小取决于其与穿越群山的大宗商品之间的运输困难的平衡。在区域发展和社会演进过程中,地理单元的大小与其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之间总是存在着平衡。在《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一书中,拉铁摩尔从生态环境等方面对中国的四个边疆地区(东北、新疆、内蒙古、西藏)进行深入考察,揭示了中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互动依存关系。民族学家谷苞则讨论了游牧、农耕和绿洲背景下的中国内陆边疆区域历史的丰富性以及河西走廊在衔接绿洲丝绸之路中的作用,同时展现了河西走廊作为“过渡地带”衔接各边疆地区纳入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中的进程。
作为历史上游牧地区和绿洲地区的中亚,原来没有俄罗斯族。俄罗斯族移民中亚的历史可追溯至沙俄时代。吞并中亚后,沙俄开始不断向中亚地区移民。至1989年,中亚的俄罗斯族达到952.8万。此外,还有大量其他民族人群进入铁路沿线城市,如二战前夕从苏联亚洲部分迁来的十余万的朝鲜人。众多民族人口迁徙和铁路带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极大改变了当地民族结构,改变了中亚的北牧南农的地缘关系形态。特别是西伯利亚铁路、土西铁路的开通,工业化的运输工具取代了驼队,有效压缩了时空结构,加强了对边缘地区的控制。从地缘政治而言,铁路使得苏联的战争资源动员能力迅速增强,在亚洲腹地的地缘关系上占据上风。
中亚地区被称为“人种和民族博物馆”。哈萨克斯坦由140个民族组成,主体民族哈萨克人超过13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68%。乌兹别克斯坦由130个民族组成,主体民族乌兹别克人有296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83.8%。吉尔吉斯斯坦由80多个民族组成,吉尔吉斯人有49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73.6%。塔吉克斯坦由86个民族组成,塔吉克人有780万左右,约占全国人口的80%。土库曼斯坦由120多个民族组成,土库曼人有54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94.7%。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建设不遗余力,1959年兰新铁路进入新疆哈密以后,结束了新疆不通火车的历史。经过60多年的现代化建设,新疆形成了环形的铁路交通网,便利了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人口也增长到2500余万,改变了新疆北牧南农的地缘关系,亚洲腹地地缘结构趋于平衡。1990年,中国与苏联铁路在阿拉山口接轨,两边的铁路网正式联通,第二欧亚大陆桥正式开通,便利了双方的人流、物流与信息流。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余年来,中亚和中国西部地区因此受惠良多。根据不完全统计,中亚五国的人口已经超过7600万;中国西北五省人口已经超过1亿,超过1.7亿人口在“一带一路”的项目中直接受益。来自中亚的天然气、石油为中国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中国的手机、电脑等工业品在中亚市场广受民众欢迎,有助于形成中国与周边的命运共同体。
中吉乌铁路是中欧班列南部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吉乌三国早在1997年便就修建一条联通三国的铁路项目签署备忘录,在2022年中国—中亚峰会上达成的中吉乌铁路建设项目,2023年5月已经完成了中吉乌铁路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吉乌铁路将与苏联时期修建的土西铁路在安集延接轨。届时自东亚到中东和南欧的铁路运距将较目前缩短约900公里,用时节省7天至8天。中吉乌铁路还将推动中亚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为中亚国家提供进入波斯湾和太平洋港口的便利条件,并促进中亚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自古以来,亚洲内陆区域的异质性造成了不同的生计方式,互动的区域特性得以形成。而这种特性也成就了文明间的交往与融合。虽然地缘政治塑造了边界,可长时段视域下巨大的人口增长和生存需求能够跨越边界。中国与中亚山水相连,共谋发展,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旋律。即便地缘政治塑造着国家间关系,可亚洲内陆深层交流依托于地理与文化,也反映于民间社会的文明交流通道,这一走廊形态的文明交流通道超越了地缘政治框架,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基础,也符合人民的共同期盼。
(作者系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教授)